缩略图

数学 + 经济学案例教学对高中生理性思维品质的提升研究

作者

万德丽

江西省鄱阳县鄱阳一中 333100

一、引言

理性思维品质是高中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涵盖逻辑推理、数据分析、辩证思考等多个维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跨学科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经济学的结合具有天然的逻辑性与实践性。“数学 + 经济学” 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经济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教学模式构建,对理性思维品质提升的具体实施路径探讨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其有效策略。

二、实施策略

“数学 + 经济学” 案例教学需遵循认知规律,从素材准备到实践应用形成完整链条,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提升理性思维品质,以下为具体实施策略。

(一)筛选适配素材,搭建跨学科连接点

从数学教材与经济学现实问题中筛选具有关联性的素材,确保素材既包含核心数学知识,又能体现经济现象的本质。例如,选取商品价格波动与函数图像的关联素材,其中既涉及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数学内容,又包含供需关系这一经济学核心概念。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去除无关信息,突出数学要素与经济要素的连接点,如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用图像直观呈现变化趋势。同时,考虑素材的难度梯度,从简单的单变量关系案例入手,逐步过渡到多变量综合分析案例,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在素材筛选过程中,注重案例的真实性与时效性,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如校园周边商品定价、手机套餐资费比较等,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探究兴趣。

(二)构建问题情境,引导思维定向聚焦

基于筛选出的素材构建具体的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经济问题自然融合。以 “家庭月度消费规划” 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为例,创设 “如何在固定收入下合理分配各项开支以满足生活需求” 的情境。在创设该情境时,先向学生呈现某一普通家庭的月度收入明细,如父母工资收入合计 12000 元,以及包含食品、水电燃气、教育、娱乐等在内的初步消费计划,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经济场景。

明确情境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既包含基础的数学计算,也涉及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分析。例如,计算不同消费项目的占比,学生需要运用分数与百分数的知识,将各项开支金额除以总收入并转化为百分比形式,从而清晰呈现家庭消费结构;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时,引导学生思考当食品价格因市场供需变化上涨,家庭是否会减少食品消费转而增加其他替代商品的支出,这涉及到经济学中的需求弹性概念,同时也需要数学的比较与推理能力。

在情境中嵌入数学任务,使数学知识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如用统计图表整理消费数据,学生可以选择柱状图对比不同项目的消费金额,用扇形图直观展示各项开支占比,在绘制图表过程中加深对数据可视化的理解;用不等式表示预算约束,设定各项开支总和不能超过家庭收入,通过列出不等式,让学生理解经济活动中的限制条件;用线性规划求解最优消费组合,在给定的收入和各项商品价格条件下,结合家庭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偏好,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找出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消费方案。

(三)设计递进问题链,推动逻辑推理深化

围绕情境中的核心问题设计递进式问题链,问题链需体现数学思维与经济分析的逻辑关联。从基础认知层面开始,设计 “该经济现象中涉及哪些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数学关系” 等问题,引导学生识别关键要素并建立初步联系。接着提出分析性问题,如 “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这些变量的关系”“通过计算能得出哪些结论”,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再设计批判性问题,如 “计算结果与实际经济现象是否一致”“假设条件变化会对结论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推理过程中的前提假设与局限性。最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如 “还能从哪些角度分析该问题”“如何优化现有的数学模型”,推动学生进行发散思考与创新。问题链的设计需保持逻辑连贯性,前一问题为后一问题铺垫,后一问题在前一问题基础上深化,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四)组织实践验证,促进思维迁移应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验证活动,将课堂中形成的分析方法与结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选取与教学案例相似的现实经济问题作为实践任务,如 “分析某小区停车位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制定班级活动经费预算方案” 等,明确实践任务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自主收集数据、选择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并得出结论,如通过调查停车位使用情况建立供需模型,用数学计算验证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在实践成果展示环节,要求学生清晰阐述分析过程、数学方法的运用依据以及结论的局限性,通过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发现思维过程中的漏洞与不足。引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可迁移的思维方法,如如何从复杂现象中提取关键变量、如何用数学模型简化实际问题、如何辩证看待分析结论等,使理性思维品质从具体案例迁移到更广泛的问题解决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三、结语

“数学 + 经济学” 案例教学通过素材筛选、情境构建、问题链设计与实践验证的连贯过程,为高中生理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掌握严谨的思维方法,形成理性分析问题的习惯。随着实践的深入,需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品质的持续发展,为其未来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俊明 . 跨学科案例教学对高中生思维品质影响研究 [J]. 教育探索,2024(3):45-49.

[2] 林晓燕. 数学与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J]. 中学教学参考,2024(5):12-16.

[3] 赵德斌 . 高中理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