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吐字咬字技巧

作者

刘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 830000

在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吐字咬字长期被视为演唱水平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学习者在追求音色与技巧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导致歌词模糊、情感弱化,削弱了民族声乐作品应有的艺术感染力。随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吐字咬字训练已成为提升民族声乐质量的重要环节,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吐字咬字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听众的理解效果。当前部分演唱者存在发音模糊、字音不准、气口不清等问题,尤其在高音区或快速段落中,字音常被旋律掩盖,导致听众难以准确捕捉歌词内容 [1]。此外,有些歌者过度追求音色与技巧,忽视了语言的表达清晰度,造成“有声无词”的表演现象。这些问题既削弱了民族声乐的艺术感染力,也影响了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效果,亟需引起专业训练的重视。

二、个人语言习惯对咬字吐字的影响

1. 方言影响发音准确性

部分演唱者日常使用方言,导致普通话发音受到干扰,如平翘舌不分、声母混淆等,演唱中吐字含糊,影响听众理解。若未经过系统的语音训练,这种语言习惯会直接带入演唱,使民族声乐作品的语言规范性与表达力大打折扣。

2. 语速习惯影响吐字清晰度

有些人平时讲话语速较快,容易在演唱中形成字词吞吐、收音不全的问题。即便旋律节奏不快,演唱者仍可能因惯性省略辅音或咬字不到位,影响歌词传达。改变这种习惯需在演唱中刻意减速并加强语言节奏控制。

3. 发音部位使用习惯差异

日常讲话时使用发音部位不规范,如唇舌力度不足或口型不到位,会影响演唱时的吐字清晰度与穿透力。特别是在高音区,这种习惯会使声音变得模糊。系统训练唇舌力量、调整发声位置,有助于改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表现力。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吐字咬字技巧策略

1. 加强音准练习,促进咬字吐字清晰

咬字吐字的准确性与音准训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高低起伏的旋律中,音高变化会影响字音的发出位置与口腔张合节奏。良好的音准不仅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控制音高,也有助于把控气息流动与字音结构,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规范 [2]。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音节 + 音高”结合练习提升音准与吐字的统一性。如将普通话四声与民族调式音阶相结合,练习如“ba、da、la”等开口音在不同音高下的吐字稳定性。演唱者可选用旋律简单、节奏舒缓的民族歌曲段落,如《在那遥远的地方》片段,反复练习用相同音节替代歌词,专注听辨每一字在音高变动下的咬字准确性,训练耳朵与发声器官协同控制能力,逐步强化语音与音高的匹配程度。

2. 提高演唱技巧,保证咬字吐字连贯

演唱过程中,声乐技巧的掌握直接决定了歌词的语言流畅度与节奏控制力,尤其是在快节奏或换气频繁的段落中,演唱者若缺乏技巧支持,易造成字音断裂、咬字不清。因此,通过科学演唱技巧的提升,能有效增强语言的连贯性与表达完整性。

教师可采用“语流联读”练习法,选取具有一定速度感的民族歌曲片段,如《敖包相会》的副歌段,练习将词与词之间连读,通过轻微延长元音或减弱辅音爆破音,实现过渡自然但不失清晰的吐字效果。为提高训练的层次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慢速—中速—原速”的节奏分级练习,循序渐进地强化吐字节奏控制,帮助学生在不同语速下保持语音清晰与语言流畅并重。练习中应特别强调连音时辅音的发音位置精准与气息支持的持续稳定,确保声带闭合与吐字节奏同步,最终建立起“稳中求清、动中见稳”的演唱风格。

3. 注重民族特色,追求咬字吐字共鸣

民族声乐不仅是一种声音艺术,更承载着各民族语言文化的音韵特色与情感方式。吐字咬字过程中要保留各民族语言中天然的声母、韵母与音调特征,通过调整共鸣腔体位置,使语言与旋律达到自然融合,传递作品的民族气质与文化魅力。

教师可结合方言元素指导演唱者进行“情境式共鸣”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语言的音韵特点与情感表达。以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可要求学生先模仿陕北方言的口音韵律朗读歌词,再将此语调自然地融入歌唱中,训练咬字吐字的音腔指向与共鸣调控,如强化鼻腔共鸣、咽音色彩及腭部振动,提升语言表现的穿透力和情感感染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说好”方言入手,感受各类词语在不同声区下的发音质感,探索方言与旋律融合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唱出民族味,唱出语言美”,深化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4. 长期技巧方法,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吐字咬字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需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方法不断积累,形成稳定的发音控制与语言表达习惯。持之以恒的练声技巧结合语言强化训练,能显著提升民族声乐演唱的整体专业水平,增强舞台表现的规范性与艺术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为学生建立“日常发音打卡计划”,每次选取一组高频音节如“zi、ci、si”或“ba、ma、pa”,结合节奏拍打进行规律化的吐字训练,强化口腔肌肉的灵活性与发音的准确性。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字音小测验”或课堂演唱比拼,检验学生在不同旋律环境下的吐字保持力与语言清晰度。与此同时,建议学生利用手机录音功能,每天录制一段朗读与演唱内容,进行对照分析,评估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节奏感的稳定程度。通过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训练反馈机制,使咬字吐字训练真正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逐步提升其语音控制能力,实现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持续稳步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吐字咬字是民族声乐演唱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其清晰与否直接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与审美品质。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演唱者能够在保持音色和技巧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展现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未来应在教学与实践中持续强化咬字吐字训练,推动民族声乐更规范、深情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月月 . 民族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的思考 [J]. 嘉应文学 , 2025(1).

[2] 魏薪滟 . 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J]. 2024(1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