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作者

张文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224400

一、数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共生关系

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与批判性思维具有天然的共生性。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学科,其知识体系构建过程本身就蕴含着批判性思维的要素。从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的建立到非欧几何的突破,从牛顿 - 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创立到现代数学分析的严谨化,每一次数学理论的革新都源于对既有认知框架的质疑与重构。这种对逻辑严密性的追求、对概念定义的反复推敲、对证明过程的严格审查,正是批判性思维在数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共生关系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与批判性应用。例如,函数概念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史。初中阶段通过解析式定义的函数,在高中阶段被扩展为集合对应关系的定义,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突破直观认知的局限,从更抽象的层面理解函数的本质。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定义的异同,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样,在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需要学生批判性地审视不同解法的优劣,选择最优解题路径。

二、当前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困境

尽管数学学科特性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天然土壤,但当前教学实践仍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导致教学过程过度依赖知识灌输,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公式推导与题型训练上,忽视了对思维过程的引导。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关注定理的机械记忆与标准解法的套用,而忽视了对空间想象能力的批判性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形成 " 解题套路依赖症",面对非常规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使得师生双方都将精力集中在应试技巧的提升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追求" 标准答案",忽视对解题思路的批判性反思。例如,在数列求和问题中,学生可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却对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非常规方法的适用条件缺乏深入理解。这种功利化学习倾向严重抑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权威教材的盲目依赖,对教学参考书的过度遵循。例如,在讲解数学史相关内容时,可能直接照搬教材中的结论,而忽视对历史背景的批判性分析。这种教学行为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 " 权威不可质疑 "的错误信号,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维过程重构策略

突破现有困境的关键在于重构数学思维过程,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首先需要构建开放性问题链,打破传统教学中 " 问题 - 答案 " 的线性模式。例如,在导数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瞬时变化率在物理情境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用数学语言精确描述这种变化?极限思想在定义导数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种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概念本质,培养其批判性分析能力。

强化逻辑论证训练是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路径。数学证明过程本质上是逻辑论证的典范,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证明过程中的隐含假设、推理链条的严密性。例如,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比赵爽弦图证明法与欧几里得证明法的逻辑差异,分析不同证明方法的适用范围。这种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能培养其对论证过程的批判性审视。

促进跨学科思维融合是拓展批判性思维视野的重要手段。数学与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素材。例如,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可以引入贝叶斯定理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概率模型假设的局限性。这种跨学科视角能帮助学生突破单一学科的思维定式,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生态构建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构建开放、包容的课堂生态。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采用 " 苏格拉底式诘问法",通过连续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提出某种解题思路时,教师可以追问:" 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存在反例? " 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机制。评价标准应涵盖思维过程的创新性、论证的严密性、反思的深度等多个维度。例如,在作业批改中,可以设置 " 思维亮点 " 与 " 改进建议 " 两个栏目,既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又指出其逻辑漏洞。这种评价方式能引导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思维过程,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

营造批判性思维文化是课堂生态建设的终极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数学史专题研讨、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讲解数学悖论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悖论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数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种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过程需要持续反思与动态调整。教师应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分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例如,通过错题分析发现学生在逻辑推理中的常见错误类型,针对性地设计矫正训练。这种反思机制能促进教学策略的持续优化,提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效性。

技术赋能将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开辟新的路径。动态几何软件、数学实验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可视化支持。例如,利用 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函数图像变换过程,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参数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这种技术手段能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未来高中数学教学应致力于构建 " 思维导向 " 的课程体系。这需要教材编写者、教师、研究者形成合力,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通过持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推动高中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养的深度转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 锋 . 高 中 数 学 批 判 性 思 维 培 养 策 略 的 探 究 [J]. 数 学 之友 ,2024,(21):78-79+82.

[2] 董有运 .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高中数学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研究 [J]. 理科爱好者 ,2025,(0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