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视域下中学地理“交通运输布局”主题式任务驱动教学

作者

陈小云

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 福建 泉州 362100

一、引言

大单元视域下的主题式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以整体化视角整合教学内容,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围绕 “交通运输布局” 开展此类教学,契合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二、实施策略

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中学地理 “交通运输布局” 主题式任务驱动教学,需遵循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以下四个关键环节有序推进教学活动。

(一)多维任务架构搭建

依据大单元教学目标与 “交通运输布局” 知识体系,构建层次分明的任务群。首先,拆解教学内容为基础认知、情境分析、方案设计、创新拓展四类任务。基础认知任务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展示世界主要交通运输线路动态地图、播放不同运输工具运行视频,配合填空练习与思维导图绘制,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线路与站点布局要素;情境分析任务创设多元真实或模拟情境,除 “区域经济发展下交通优化”“自然灾害后交通应急重建” 外,新增 “冬奥会场馆群交通网络规划”“乡村振兴中的物流体系建设” 等案例,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合具体区域资料,剖析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机制;方案设计任务赋予学生明确角色身份与详细任务要求,例如作为 “城市交通规划师”,需针对城市新区制定包含地铁线路、公交线路、道路网密度等指标的交通运输布局方案,并提供人口分布热力图、产业园区规划图等数据支撑;创新拓展任务结合当下热门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运输、区块链物流等新兴技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未来交通运输布局的变革方向,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各任务间设置过渡引导问题,如在完成基础认知任务后,提出 “如何将这些要素应用于实际区域的交通布局分析”,自然衔接至情境分析任务,形成逻辑紧密、梯度合理的完整任务链条,为后续教学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分层任务实践推进

按照任务难度与学生能力差异,将任务细化为基础、提升、挑战三个层级。基础层级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设计 “家乡交通线路解读” 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地图、实地走访,标注出本地主要交通线路,识别沿线经过的地形、城镇,分析线路布局的基础原因;提升层级任务针对中等水平学生,选取如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布局优化” 等复杂案例,提供港口吞吐量数据、铁路货运量统计、城市间人口流动数据等,要求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绘制交通流量分布图,从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要素综合分析现有布局合理性,并提出至少三种优化方案;挑战层级任务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需求预测与布局规划” 跨学科研究任务,引导学生整合地理、经济、政治等多学科知识,运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十年的运输需求,制定包含国际铁路联运通道、海上航线拓展、陆港建设等内容的长期布局规划。在任务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提供卫星地图、交通规划案例视频、数据统计表等学习资源,还建立线上学习平台,上传专家讲座视频、前沿研究论文、行业报告等拓展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完成任务时,开展专题培训,如地理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培训、调研报告撰写规范培训等。

(三)协同探究深化认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依据任务特点科学分配角色。在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 任务中,设立资料收集员负责收集城市交通流量数据、拥堵案例、国内外治理经验等资料;数据分析员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拥堵时段、路段分布图;方案设计员结合资料与分析结果,提出公共交通优化、道路网络调整、交通管理措施等初步方案;方案汇报员负责整合小组成果,制作汇报 PPT,进行成果展示。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会议,围绕任务主题深入探讨,如针对 “如何平衡公共交通建设与私家车出行需求” 这一争议点,小组成员分别从政策制定、经济成本、居民出行习惯等角度提出观点,通过模拟政策辩论、经济成本核算对比、问卷调查数据支撑等方式进行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共同完成包含问题诊断、解决方案、预期效果评估的任务成果。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深入各小组观察学生协作情况,当学生在分析交通拥堵与土地利用关系时出现理解偏差,及时展示城市用地规划图,引导其运用地理原理客观分析;在学生遇到交通流量预测技术难题时,提供简易预测模型并指导使用方法。

(四)多元评价反馈优化

建立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用 “三维记录法”,即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创新性;学习日志审阅学生的学习困惑、知识总结、方法反思;小组汇报表现评估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终结性评价制定详细的 “双维度评分标准”,内容维度从资料完整性、数据准确性、分析逻辑性、结论合理性等方面对学生提交的交通运输布局方案、研究报告等进行评价;创新维度从理念新颖性、方法独特性、应用前瞻性等维度打分。同时,设计 “自我评价量表” 与 “小组互评量表”,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如在自我评价量表中设置 “我在任务中承担的主要工作”“我对小组的贡献”“我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 等反思性问题,在小组互评量表中设置 “小组成员分工合理性”“协作过程中的沟通效果”“对最终成果的贡献度” 等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反思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习他人优点。

结语

大单元视域下中学地理 “交通运输布局” 主题式任务驱动教学,通过科学设计任务、有序推进实践、强化协同探究与多元评价,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知识碎片化局限,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地理学科人才提供有效路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开展主题式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陈景明。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J]. 地理教学研究,2023(3):45-51.

[2] 刘思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地理课堂的应用策略 [J]. 教育科学探索,2024(2):32-38.

[3] 杨晓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23(4):67-73.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大单元视域下中学地理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A1452-184)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