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策略
徐凌华
江西省上饶中学 334000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旨在通过理性分析与判断提升认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随着新课改推进,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成为教学重要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二、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需系统设计、分步推进。首先,教师可在文本初读阶段设置开放性问题,如 " 作者为何选择此叙事视角?",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发现文本隐含的逻辑线索;进入精读环节后,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批注、学术观点,培养学生质疑权威的勇气;在拓展延伸阶段,组织辩论会、文学评论写作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独立的分析表达。通过 " 问题引导 — 多元对比 — 实践应用 " 的梯度式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质疑、推理、评估等批判性思维方法,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辨的思维能力跃迁。
(一)情境创设,激发思维萌芽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批判性思维萌芽提供土壤。以《窦娥冤》教学为例,可构建 " 三维情境矩阵 ":首先,利用多媒体资源搭建视听情境,播放《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纪录片中宋代 " 翻异别勘" 与元代 " 一槌定音" 的对比片段,辅以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刑具高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封建司法体系的严苛与荒诞;其次,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还原元大都嘈杂的市井街道、阴森的肃政廉访司公堂,当学生 "亲历 " 窦娥披枷带锁途经十字街头的场景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 假设你是围观百姓中的一员,目睹监斩官无视窦娥三桩誓愿的合理性,会选择挺身而出,还是明哲保身?这种群体性沉默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
为深化认知,教师可引入《元史·刑法志》关于 " 诸告人罪者,不得隔越陈诉 " 的条文,结合《元典章》中真实冤狱案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窦娥案与现实司法程序的差异。鼓励学生运用 " 情感温度计 " 工具,在便签纸上即时记录阅读文本时愤怒、悲悯等情绪强度,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思维动态。
(二)问题引导,开启质疑之门
当学生的思维被初步激活后,教师需以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开启质疑之门。教学《雷雨》时,在设置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心还是虚伪?”“鲁侍萍在重逢时的复杂情感该如何解读?” 等问题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问题。比如,针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保留侍萍当年的家具、习惯,甚至记住她的生日,这些行为真的能证明他的真心吗?在当时的社会阶层背景下,这些行为是否还有其他潜在目的?” 对于鲁侍萍的情感,可让学生对比分析她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如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和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探究其话语背后隐藏的愤怒、无奈与眷恋。教师还可引入不同版本的《雷雨》评论,让学生对比分析专家学者的观点差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些解读都合理吗?是否存在过度解读或忽略的细节?” 通过这样多维度、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质疑能力。
(三)小组研讨,深化思维碰撞
在学生产生诸多疑问后,组织小组研讨,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深化批判性思维。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为例,将学生分成小组后,教师先提供一些与思想、尊严相关的案例作为研讨素材,如科学家在困境中坚持科研的故事、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展现思想光辉的事迹等。围绕 “思想如何赋予人尊严与力量”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例如,从哲学角度探讨思想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意义,从文学角度分析文本中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阐述思想价值,从现实生活角度分享自己或身边人通过思想改变命运的经历。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成员的观点和讨论中的争议点;推选一名发言人,在全班汇报时阐述小组讨论成果。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质疑与反驳,如 “你认为这个观点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能否找到反例来反驳?”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语句、名人名言、生活实例等作为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四)迁移应用,实现思维升华
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实践应用中,实现思维的迁移与升华。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如平等、公平相关议题。除了探讨 “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公平、医疗资源分配公平等问题。在开展活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设计问卷、采访不同群体,收集与公平问题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让学生运用在课文学习中掌握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如分析不同群体对公平问题的看法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评估现有政策在促进公平方面的成效与不足。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与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借鉴马丁·路德·金演讲中的逻辑与表达技巧,撰写关于公平问题的演讲稿或议论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在讨论就业公平问题时,学生需分析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现象,批判性地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整、社会宣传等方式改善现状。
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小组研讨与迁移应用,学生从思维萌芽到质疑思考,再到碰撞升华,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者。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学习质量,更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问题,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陈宇轩。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45-49.
[2] 林晓燕。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融合路径探索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32-36.
[3] 王逸凡。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思维培育实践 [J]. 语文建设,2022(8):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