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思慧教, 增强教学实效性

作者

江世发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实验小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重任。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内容抽象难理解、学生参与度不高、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学实效性。如何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创新教学方法使抽象道德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可践行行为规范,成为当前教师需要解决难题。立足教学实践,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方法,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创新提升道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创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突破传统单一讲授模式,采用多元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培养判断能力,情境模拟法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道德困境,做出选择。项目学习法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调查探究,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游戏化教学将枯燥内容转化为生动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辩论教学促进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新媒体技术应用使知识呈现更加形象生动增强学习吸引力,多样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单一考核方式局限性。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健康看电视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创新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采用调查法让学生记录一周看电视习惯,包括时间、节目类型等建立问题意识,课堂中展开案例分析,展示小明沉迷电视影响学习健康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不良习惯危害。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中父母与孩子就看电视问题展开对话,体验不同立场,设计电视节目评审团活动,学生选择喜爱节目并说明理由,培养媒介素养。组织辩论赛电视利大还是弊大促进多维思考,利用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制定健康看电视公约,促进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我与电视交朋友,展示健康观看方式建立电视观看记录卡,学生自我监督观看习惯,家长教师共同评价。通过多元方法组合运用,学生不仅掌握健康看电视知识,更重要是形成良好习惯,实现知行合一。

二、优化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建立包含自评、互评、师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体系,关注学生道德认知、情感体验、行为习惯发展全过程,教学资源整合方面,教师需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拓展课外材料,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丰富教学资源库。课堂结构优化应打破讲授—接受单向模式,构建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结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应通过校本研修、同课异构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差异化教学策略尤为重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差异,设计层次性任务,满足不同需求。思维导图等工具应用有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系统认知,问题驱动教学将真实问题作为载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变废为宝有妙招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多种优化策略提升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收集各类废旧物品再利用案例,形成资源库。设计问题情境学校废纸越来越多,我们如何解决?引发思考,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生查找变废为宝相关资料,课中分享所学。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废品分类与再利用方法,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差异化任务,能力强学生设计环保创意产品,基础薄弱学生完成简单手工制作,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环保创意集市项目,从策划、制作到展示全程参与。通过环保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环保情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作品由自己、同学、教师共同评价,学习成果展示采用环保创意秀形式,邀请家长参与评选增强成就感。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环保行动计划,通过这些优化策略,学生不仅掌握环保知识,更重要是培养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三、融合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育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公民,此目标实现离不开实践活动支持与社会环境配合。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成为关键环节,学校应建立多方联系平台,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则将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空间,通过参观考察增强法治意识,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服务他人过程中体验责任与担当,培养关爱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节日纪念活动等形式,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校园文化建设当做重要支撑,通过班级公约制定等方式营造良好道德氛围。榜样示范教育通过身边事迹宣讲发挥引领作用,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体验场所,加深学生对道德法治概念理解,网络平台应用拓展教育空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社区资源利用使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确保知行统一,活动设计需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注重层次性与梯度性。评价机制需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长效机制建立要超越单一活动局限,构建学期、学年乃至学段贯通实践体系。家校社会协同需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教育共同体,数字技术应用则能打破时空限制,拓展实践深度与广度,教师指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反思与经验提炼环节促进学生从做中学转向学中做,最终达成道德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三位一体教育目标,使道德法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提升需要方法创新、策略优化与实践融合三位一体推进。创新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策略能提升教学质量,融合实践活动能强化教学效果。未来教学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完善评价机制改革,构建更加科学有效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丽钦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 亚太教育 ,2022,(16):71-73.

[2] 吴锦红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2,(14):82-84.

[3] 施漪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J]. 智力 ,2022,(0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