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徐红霞
扶沟县花园路小学 4613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应试教育与社会竞争压力下,许多孩子呈现出“被动学习”“厌学拒学”等状态:有的依赖家长催促完成作业,有的面对难题轻易放弃,有的将学习视为“为父母而学”。这种学习动力的缺失,不仅影响学业成绩,更可能导致孩子丧失对知识的好奇心与自我发展的主动性。
(二)研究意义
家庭教育通过日常互动、价值引导、环境营造等方式,深刻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知与态度。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更能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支持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因此,探索家庭教育中激发学习动力的策略,对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学习动力是个体推动自身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分为内在动机(如兴趣、好奇心、自我实现需求)与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他人期待)。本文聚焦通过家庭教育唤醒内在动机,同时合理运用外在动机,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系统。
二、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家庭成因分析
(一)过度控制与“替代成长”削弱主动性
部分家长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目标,采用“命令式”教育:规定学习时间、代替制定计划、甚至包办作业检查。这种模式下,孩子逐渐丧失对学习的自主感,形成“家长推一步,孩子动一步”的被动状态。
(二)评价失衡打击自我效能感
1. 过度批评:当孩子犯错或成绩下滑时,家长常以“你真笨”“别人都比你强”等否定性语言打击其自信心,导致孩子产生“我不行”的习得性无助。
2. 只看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如“虽然没考满分,但这道难题你独立做出来了”),使孩子认为“只有考得好,才值得被认可”,难以从学习本身获得成就感。
(三)兴趣培养的缺失与功利化
家长常将“有用”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如强迫孩子参加奥数班、钢琴课),忽视孩子的天然兴趣(如对昆虫、绘画的好奇)。当学习内容与兴趣脱节,孩子难以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习成为“任务”而非“乐趣”。
(四)家庭学习氛围的缺位
若家长自身沉迷手机、电视,缺乏阅读或学习习惯,孩子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学习不重要”;反之,若家庭中缺乏安静的学习空间、亲子共同讨论问题的氛围,孩子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状态。
三、家庭教育中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自主支持型”亲子关系,赋予孩子选择权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对“自主感”的需求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给予孩子学习自主权:
1. 共同制定规则而非单向命令:例如与孩子讨论“每天的学习时间如何分配”“周末想先完成作业还是先运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2. 允许试错与自主决策:当孩子选择了不适合的学习方法(如用记歌词的方式背单词),家长不必急于否定,可引导其观察效果(“这种方法你觉得记得牢吗?要不要试试其他方式?”),从试错中学会调整。
案例:某家庭中,家长曾强制孩子每晚做 1 小时奥数题,导致孩子抵触情绪强烈。后改为让孩子自主选择“每天 30 分钟的数学拓展内容”(如趣味数学游戏、几何拼图),孩子反而主动延长学习时间,对数学的兴趣显著提升。
(二)聚焦过程性评价,强化“努力可控”的信念
1. 具体表扬而非笼统肯定:用“你今天主动整理了错题本,这说明你很重视解决问题”代替“你真棒”;用“这篇作文你修改了 3 次,细节越来越生动了”代替“作文写得好”。具体评价能让孩子明确“哪些行为值得坚持”,增强对学习的掌控感。
2. 接纳“不完美”,正常化挫折: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可引导其关注“可改进的部分”(如“这次计算错了 3 道题,我们可以每天练10分钟口算”),而非纠结“失败结果”,让孩子明白“努力比分数更重要,挫折是学习的一部分”。
(三)保护天然兴趣,搭建“从好奇到探索”的桥梁
1. 发现并支持孩子的“小热爱”:若孩子喜欢观察植物,可购买科普书籍、种植盆栽,引导其记录生长过程(涉及语文写作、数学测量);若孩子沉迷恐龙,可鼓励其阅读相关书籍、绘制思维导图,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
2. 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例如用超市购物教数学计算,用旅行中的历史遗迹讲历史故事,让孩子感受到“知识有用且有趣”,打破“学习与生活脱节”的印象。
(四)营造“浸润式”学习氛围,发挥环境的隐性影响
1. 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学习型榜样”:当孩子学习时,家长可在旁阅读、工作,而非刷手机;晚餐时分享“今天学到的新知识”(如“我今天知道了蜜蜂如何传递信息”),让家庭成为“持续学习”的场域。
2. 创造无压力的讨论空间:每周设置“家庭讨论时间”,允许孩子提问(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家长不必假装“全知”,可坦诚“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查资料吧”,让孩子看到“学习是终身的事,提问是可贵的”。
四、结论与启示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本质上是帮助其建立“学习是自主、有趣、有意义的事”的认知。家庭教育的核心并非“监督”或“逼迫”,而是通过尊重自主、肯定努力、保护兴趣、营造氛围,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家长需警惕“功利化教育”的陷阱,认识到学习动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与智慧。当孩子能从学习中获得自主感、成就感与归属感时,内在动力便会自然生长,成为其终身学习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 德西, 瑞安. 自我决定理论:动机、发展与健康[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8.
[2] 李玫瑾.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3] 陈会昌 . 儿童心理学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