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对策实践研究

作者

杨媛媛

安化县羊角塘镇文昌阁学校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面临 " 一锅煮 " 的困境:部分学生觉得内容太简单而走神,另一部分学生却因跟不上进度而焦虑。这种 " 吃不饱 " 与 " 消化不了 " 并存的现象,本质上是教学设计与学情脱节的结果。差异化教学并非简单地将学生按成绩分快慢班,而是通过系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兴趣偏好等个体特征,设计" 量身定制" 的教学方案。

1 分层备课:量体裁衣,精准设计教学内容

分层备课方法强调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定制教学,避免统一教案设计,准备三类资源称为“基础餐”、“提升餐”、“拓展餐”。以“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为例,教师需要在前测阶段评估学生计算基础,利用测试题将学生划分为A(基础薄弱)、B(中等水平)、C(学有余力)三个层次。针对 A 层学生,学习任务聚焦于掌握竖式计算步骤,应用“拆分法”将 12×15 转化为 12×10+12×5 ;B 层学生则需理解算理并解决简单应用题,例如计算“教室长 9 米宽 6 米,面积是多少”;C 层学生被赋予挑战性任务,如“用两种方法计算13×17 ”这类变式题,旨在培养思维灵活性。教案设计体现“同课异构”理念,在引入环节,A 层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建立直观认知,具体如用小棒摆出 12×15 ;B 层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自主提问;C 层学生直接尝试列式计算。练习环节采用“闯关模式”,第一关基础题如 23×11 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第二关变式题如□ ×12=144 允许 B 层学生选择完成;第三关拓展题如设计一个乘法谜题专门为 C层学生准备。分层结构不是固定标签,而是动态调整的“脚手架”,当 A 层学生连续三次课堂练习全部正确时,可自主选择尝试 B 层任务;若 C 层学生在拓展题中频繁出错,则需要返回基础层巩固算理。

2 动态分组:灵活搭配,激发多元互动活力

动态分组机制突破了传统固定小组的限制,其核心在于依据教学主题与学生实时状况,交替运用“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策略。例如在“认识钟表”单元起始阶段,同质分组被采用,此时 A层学生集中进行整点时刻的识别训练,与此同时,B 层学生尝试理解半点时刻的表示方法,C 层学生则深入探讨诸如“快到 3 点”这类非精确时间表述的含义。当教学进程推进到“时间计算”的综合应用环节,分组模式转变为异质组合,每个小组通常包含一名 C 层学生担任“学术指导”角色,两名 B 层学生作为小组活动的“中坚力量”,以及一名 A 层学生作为需要“重点帮扶”的成员。此种结构设计使得 C 层学生的示范效应得以发挥,B 层学生则充当了沟通桥梁,这有助于降低 A 层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焦虑。维持分组学习活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小组内部角色的定期轮换,这在“统计与概率”主题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项目周期内每周分配不同的角色任务:周一由“数据收集员”负责设计所需的调查问卷,周三则由“图表制作师”运用条形图或折线图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周五由“报告解说员”向班级全体成员汇报小组的研究发现。角色轮换过程采用“双向选择 + 教师调配”的双重机制。学生拥有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角色的权利,教师则基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数据,对角色分配进行必要的微调。这种调整确保了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在不同角色职责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具体操作上,可能安排计算能力相对突出的 A 层学生担任“数据审核员”,他们在核查小组成员计算结果的实践中,自然地强化了自身的运算技能;也可能让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C 层学生去指导A 层学生准备汇报内容,这种指导行为本身也深化了 C 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整个分组与轮换体系的目标,在于创造更为灵活有效的互动学习环境。

3 多元评价:多维激励,唤醒学生成长潜能

多元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多维度激励框架超越传统分数导向模式。" 过程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 + 增值性评价 " 构成该体系核心结构。过程性评价依托 " 成长档案袋 " 持续记录学习表现差异:针对"A 层学生 " 主要收集 " 计算正确率提升曲线图 ","B 层学生 " 系统整理 " 错题分析手账 ","C 层学生 " 重点展示 " 数学探究日记 "。具体到 " 分数初步认识 " 单元教学实践,不同层级档案袋呈现典型样本。某位 "A 层学生 " 袋内保存着从月饼图片表示 1/2 到独立绘制 3/4 的渐进图示;某位 "B 层学生 " 详细记载比较 1/3 与 1/4 大小的三种策略推导;某位 "C 层学生 " 则提交运用分数原理解析班级图书角分类的实践报告。这类动态记录材料相较静态分数更能映射真实学习轨迹。表现性评价侧重通过现实情境任务考察素养发展。典型案例如" 校园测量师" 项目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三项关联任务:运用步测法估算操场距离以强化量感认知,设计 " 最美花坛 " 平面图培育空间观念,撰写《给校长的建议书》提升应用意识。评价过程采用 " 星级评定 + 文字反馈 " 复合形式。教师依据任务达成度授予 1 至 3 颗星,同步提供具体改进指导,例如指出 " 量角器操作规范值得肯定,长度标注增补单位将更完善 "。此类评价使 "A 层学生 " 获得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效能体验,帮助 "B 层学生 " 聚焦 " 面积计算需预先统一计量单位 " 的修正方向,激发 "C 层学生 "探索 " 比例原理优化方案 " 的深层思考。增值性评价维度则贯穿各环节形成动态参照,通过纵向对比凸显个体成长幅度。整个机制通过分层记录、任务驱动、发展跟踪三维联动,实现对学生潜能的差异化唤醒。

综上所述,差异化教学的本质是 " 以学定教 " 的教育智慧。通过分层备课,教师从 " 教学者 " 转变为 " 学习设计师 ",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搭建适宜的成长阶梯;通过动态分组,课堂从 " 教师独奏" 转变为 " 师生合奏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声音;通过多元评价,教育评价从 " 筛选工具 " 转变为 " 成长镜子 ",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与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昌桢.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7): 149-151.

[2] 华珊, 李勇.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电化教学工具的差异化应用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23): 60-62.

[3] 吴祥红. 引入多元化教学,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0):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