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语文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索

作者

高丽 吴梦 戴忠杰

鹤峰县燕子镇民族中心学校

目前,小学语文在跨学科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学科融合表面化、项目连续性不足、缺乏内在逻辑关联等问题。优质的情境应紧密关联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与开放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关于小学语文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策略,应从生活化情境和多学科联动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对主题选择、活动方案、教学实践等各环节的内容进行综合创新,既要选取真实的情境,又要联结多学科知识,在培养多方面学科素养的同时不偏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

一、结合生活实践,联结数学应用能力

语文和数学属于完全不同的两门学科,运用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但二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相反,通过生活化场景的联结,可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表达中融入数学学科内容,既能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丰富语文课的组织形式,避免单一化文字写作的枯燥,又能能够兼顾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锻炼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避免单一化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共同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学写倡议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化场景,组织同学们围绕“节约文具”写一篇倡议书,学习格式与说服力表达。同时融入数学学科关于统计和运算的内容,要求学生统计班级文具的浪费数据,例如根据每人每星期丢失橡皮的数量求出平均数,用数据支撑倡议书中的观点,增强真实性。另外,还可以进行项目跟进,要求同学们在倡议过后进一步统计随后几个星期的平均数,绘制折线图,观察倡议成果,并撰写感想。不仅锻炼了学生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实现跨学科能力培育。

二、观察身边大自然,融合科学与语文表达

生活中处处是科学,走进科学可以让世界不再局限于文字,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现象的过程中亲身走进文字创造的画面,可以帮助他们对于语文课文、诗词等传达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语文中的文字描写和情感激发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语文写作能力的锻炼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撰写科学观察报告;在生活化情境下二者互补,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先布置跨学科预习任务。先要求学生走进大自然中,亲自观察校园植物在秋雨前和秋雨后的变化,特别是观察落叶的状况,记录不同品种的树叶颜色变化有什么不同。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片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秋景将。“心中有物才能言之有物”,这一过程让学生对秋天景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丰富了文字写作的灵感,还能联动科学知识,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紧扣校园生活,联动体育与记叙文写作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比较粗心,撰写记叙文所需要的素材不足,写作一篇语言流畅、真实性强的记叙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学生的校园活动日渐丰富,教师可以抓住日常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不仅融入了生活化情境,也能实现跨学科实践创新。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一课为例。教师以“接力赛跑”“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为内容,要求学生记录活动过程,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以后,对记录的素材进行筛选,写作文记录游戏规则、胜负瞬间,能够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意识。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能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提升写作兴趣,同时缓解身心压力,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语文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具有深远意义。小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重任。在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下,单一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应对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需求。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模式的革新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以生活化情境作为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桥梁,加强跨学科知识储备,增强创新能力。同时要以语文为根本,在适度融合的基础上发挥跨学科的作用,让跨学科教学实践真正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英 .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7):106-107.

[2] 陈亮 . 项目式学习驱动的小学语文跨学科高效课堂构建 [J]. 读写算 ,2025,(2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