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
任河
宁夏中卫市第九中学
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塑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历史学科因其特殊性成为家国情怀培养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教材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家国情怀培养实效性,探究围绕这些问题探索构建系统化培养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策略建议。
一、历史教材融入情怀,课堂教学激发爱国
历史教材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核心资源蕴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中体现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通过对《中国古代史》中秦统一、汉武盛世等重要历史节点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强大凝聚力背后深层次原因,同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民族危机、辛亥革命等关键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历史纵深中感受家国命运与个人发展密切联系。教师应当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形式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地方名人事迹、历史遗迹等素材编撰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教材,增强学生对家乡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培养对国家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是家国情怀培养主阵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人物家国情怀。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通过再现林则徐虎门销烟场景让学生感受民族英雄爱国精神,讲授《抗日战争》时通过播放珍贵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抗战精神。教师还应当采用辩论教学法设置具有争议性历史话题,如戚继光抗倭成败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培养理性爱国情怀。角色扮演教学法也是有效手段,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人物心路历程,如模拟孙中山北伐演讲、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等场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二、校园文化浸润家国,社会实践深化认同
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世界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力,构建浓厚爱国主义校园氛围成为家国情怀培养重要路径,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走廊布置历史文化长廊、教室悬挂名人肖像等。与此同时围绕重要历史节点、传统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活动、国庆节举办我心向党演讲比赛等,建立历史探究社、红色文化传承团等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人物故事会、爱国主义电影展播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平台作用,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开设家国情怀专栏,宣传报道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推送优秀历史文化知识,形成全方位文化浸润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自然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结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内容,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科技馆、工业博物馆等场所了解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以四大发明专题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造纸术、印刷术现代应用情况,参访当地印刷厂、造纸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科技智慧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组织寻访家乡科技变迁主题调研,引导学生采访长辈收集整理家乡科技发展变化历史资料,编写《家乡科技发展史》校本读物,开展科技强国梦主题研学旅行参观中国高铁、航天科技展览馆等现代科技成就展示场所,了解中国从四大发明到高铁、航天等现代科技发展历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设计科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家校协同共育精神,多元评价巩固成果
家校协同机制构建为家国情怀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能够全方位滋养学生爱国情怀,学校应当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家国情怀培养重要性,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如邀请具有特殊经历家长走进课堂分享亲身经历,组织家国情怀主题家长论坛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开展亲子共读红色经典活动增进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建立便捷家校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家访等形式及时沟通学生思想动态,共同解决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遇到问题,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学校提供个性化指导,如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特别关爱与心理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家国情怀培养。
九年级上册第14 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家校协同优势,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巩固教学成果,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家校平台发布预习任务,鼓励家长陪同学生观看《文艺复兴》纪录片,浏览相关网络资源共同探讨文艺复兴精神与现代人文主义价值。课堂教学环节邀请美术特长家长走进课堂,从专业角度解读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等文艺复兴代表作品艺术价值,拓展学生艺术视野。课后延伸阶段组织文艺复兴与中国文化家校共建研讨会,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文艺复兴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启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胸怀。评价环节采取多元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文艺复兴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与内化程度,设计文艺复兴精神在当代中国主题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报告,从知识应用、思维创新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全方位推进实施。通过历史教材内容优化与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通过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深化学生家国认同,通过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与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巩固培养成果,这些策略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形成完整培养体系。未来还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家国情怀培养环境,培养学生既热爱祖国又面向世界宽广胸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何晶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6):53-54.
[2] 王伟平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C]//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二).2023.
[3] 王慧萍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 [J].考试与评价 , 2021(3):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