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与方法
叶海燕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第二中学
在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中各学科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方式往往较为单一,多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强化国家安全教育。
一、挖掘语文教材资源,自然融入国家安全教育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特色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爱国主义正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人物形象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教材中爱国主义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教材中的国家安全主义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1]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的资源,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等。例如,在《拿来主义》课文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中,教师要挖掘教材资源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文章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当前文化领域的现象,如国外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大量涌入、一些年轻人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等。此外,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通过分析文中“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比喻,让学生明白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吸收那些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有益的文化元素,抵制那些腐朽、有害的文化侵蚀。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体会。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国家安全教育效果
在如今复杂多变、充满变数的国际格局下,国家安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高中时候是学生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把国家安全教育渗透进高中语文教学,是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进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情感,思考如何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采用问题探究法,围绕课文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展示交流,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效率。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烛之武、郑伯、秦伯、晋文公等角色,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深入分析,为角色扮演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各小组依次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们模仿角色的语气和神态,进行对话和交流。在烛之武劝说秦伯的环节,扮演烛之武的学生要充分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口才,分析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指出“邻之厚,君之薄也”,让秦伯认识到攻打郑国对秦国不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像烛之武一样,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2] 又例如,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设计一系列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烛之武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秦、晋两国之间的联盟为什么会破裂?”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补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
总之,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安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高中语文教材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等元素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巧妙地结合课文内容与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琴 . 明理与守责:高中语文国家安全教育实践路径初探 [J]. 语文新读写 ,2023,(17):105-107.
[2] 李淑婷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爱国者形象分析及其教学研究 [D]. 阜阳师范大学 ,2023.
本文系 " 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 ∠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策略 >" ( 课题立项号:LN[2024]235)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