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本土资源在高中生物“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陈锦
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563200
一、引言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是高中生物细胞分子组成模块的重要内容,涉及糖类的种类与功能、脂质的种类与功能等核心知识。传统教学多以课本实例为载体,学生易产生知识与生活脱节的感受。
桐梓本土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本地植物的糖分积累、湿地生态系统中脂质的循环等。将这些本土资源融入教学,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知识,是提升生物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尝试。
二、实施策略
为将桐梓本土资源有效融入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需按一定逻辑分步骤开展,从资源挖掘到知识应用形成完整教学闭环。
(一)梳理桐梓本土资源,筛选适配教学案例
深入调研本地资源,涵盖植被类型、水域生态等要素,从中提取与糖类、脂质相关的现象。例如,调查本地果树在不同季节的糖分含量变化,记录油料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脂质合成特点;观察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细胞壁(属于糖类)成分,分析动物脂肪在寒冷季节的积累现象。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依据教学目标筛选典型资源。所选资源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直观体现糖类或脂质的核心知识点,如用本地椪柑、阳光玫瑰葡萄的糖分积累说明单糖与多糖的转化;二是资源具有可观察性或可探究性,如选取本地常见的油菜,其种子含丰富脂质,结合菜籽油,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从而理解植物也含有脂肪,其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室温下呈液态。同时,排除过于复杂或与知识点关联度低的资源,确保资源与教学内容精准匹配。
(二)搭建本土资源情境框架,衔接课本知识要点
以筛选出的桐梓本土资源为基础,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将资源分解为若干与知识点对应的场景,如以本题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为情境,设计“如何解释淀粉含量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怎样检测种子不同萌发时期淀粉与还原糖的含量?” 等问题场景。
在情境中嵌入课本知识要点,建立本地资源与知识点的联系。以" 糖类的功能" 教学为例,教师可展示本地玉米种植户收获晾晒玉米的视频,结合显微图片呈现玉米胚乳细胞中淀粉颗粒的储存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指出:淀粉作为多糖,是玉米细胞储存能量的重要形式,人类食用玉米制品时,其中的淀粉在消化道被分解为葡萄糖,为生命活动供能。在讲解 " 脂质的种类与功能 " 时,先播放本地养蜂人采收蜂蜡的过程,展示蜂蜡的形态特征,再结合蜜蜂筑巢的生物学意义,说明蜂蜡作为脂质中的蜡质成分,能够形成坚固且防水的蜂巢结构,起到保护幼虫和储存蜂蜜的作用。针对 " 脂质的储能、保温与缓冲功能",可引入本地养殖的猪,冬季也能在圈棚里睡得很香,缘于皮下厚厚的脂肪层及内脏周围厚厚的脂肪。通过脂肪组织横切面的染色显微图,直观呈现脂肪细胞中脂滴的积累过程,让学生理解脂质在低温环境下既能储存能量,又能构建绝热层维持体温恒定。通过这些紧密关联生活实际的案例,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分析的具象内容,显著提升知识理解的深度与记忆留存率。
(三)引导学生探究,深化知识理解过程
针对搭建的资源情境,设计探究性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围绕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实践。例如,给出本地两种植物的叶片样本(一种含较多纤维素,一种含较多淀粉),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别其中的糖类类型;提供本地动物的脂肪组织切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脂质的形态与功能关系。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通过分层递进的指导策略,助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当学生对案例中的现象产生疑问时,教师采用 " 问题链 " 教学法,引导其结合课本知识寻找答案。例如,针对本地红薯在储存过程中甜味变浓的现象,教师先抛出 " 红薯中主要含有哪些糖类? " 储存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 "等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从糖类分类到代谢过程的思维路径,进而提示从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原糖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为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设计梯度化实践任务:在基础层,组织学生利用斐林试剂检测红薯储存前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在提升层,鼓励学生分组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对比不同光照强度、温度、湿度下,了解本地叶菜类蔬菜(如小白菜、油麦菜)的可溶性糖含量。
通过 " 提出问题 - 理论分析 - 实验验证 - 数据建模" 的完整探究链条,学生不仅能将细胞中糖类代谢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对地方农业生产现象的科学解释,还能深刻体会到温度、光照等生态因素对植物糖类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实现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协同发展。
(四)拓展资源应用场景,促进知识迁移运用
基于已探究的案例,拓展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案例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根据本地油料作物的脂质成分,讨论其在食品加工或工业中的用途;结合本地植物的糖类组成,分析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含糖量。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例如,让学生为本地果园设计提升果实糖分的管理方案,方案需体现糖类合成的知识;指导学生制作关于脂质的作用及危害的科普小报,向社区居民宣传相关知识。通过这些应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实现从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同时增强对本土资源的关注。
三、结语
将桐梓本土资源融入高中生物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通过资源筛选、情境搭建、探究引导及应用延伸的连贯过程,让抽象知识扎根于现实土壤。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关注本地生态、热爱家乡的情感,为生物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特色,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丽 . 地方生态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24(3):18-22.
[2] 李强 . 基于案例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践 [J]. 生物学通报,2024(5):31-34.
[3] 张敏 . 生态案例与生物课堂融合的策略探讨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