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陈杰
身份证号:510322198404054998
引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是指预先将不同构件在工厂加工出来,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进行现场组装。这一施工方式打破了场地与空间的桎梏,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并且实现了构件的统一化、标准化与模块化,质量稳定的同时还符合当下的环保理念,凭借诸多优势,已然成为当下建筑行业的新方向。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效能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
1.构件生产工艺技术
模具优先采用全钢模,其面板的厚度要大于0.6cm,且龙骨之间的间隔要小于30cm,确保模具的刚度能够满足周转次数大于50 次的使用需求。需注意的是,若构件较为复杂则要采用模块化模具,利用榫卯结构进行链接,连接缝隙不得超过 0.05cm 。对于模具的精准度要严苛把控,通过CNC 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可保障定位孔公差小于0.01cm。模具制作并组装完成后,要对模具进行测量,确保构件成型的精度。生产构件时,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优中选优,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原材料。构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水泥、钢筋及骨料。以施工方案为基础,对钢筋进行初步处理。运用钢筋切断机对纵筋进行切割,切割误差要控制在0.5cm 以内,箍筋则需要运用弯箍机进行弯曲处理,随着设备的不断进步,全自动弯箍机的角度偏差可以控制在1°以内。对钢筋进行绑扎,并确保钢筋间间距与施工图纸误差小于0.5cm。钢筋骨架搭建完成后,进行混凝土制作,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外加剂,当混凝土水灰比在0.4 左右、扩展度大于50cm 且坍落度达到180±20mm 时,即为合格。浇筑混凝土时采用分层浇筑技术,每层厚度控制在25-30cm,确保每层混凝土能够均匀铺满模板,避免出现蜂窝或空洞问题。采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时间不宜过长,当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现气泡逸出即可停止振捣,当构件厚度小于10cm 时,要辅用附着式振捣器,防止出现漏振。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14 天,养护温度维持在15~25°,湿度需达到90%以上,以此提升构件自身强度与使用寿命。
2.构件运输与储存技术
构件运输与储存不仅能够避免构件出现形变、损坏等问题,还能够减少工程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在运输前,可以运用GPS 定位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收集路况信息,综合运输距离、路面平整度等因素规划最佳运输路线,避免因颠簸滑落或运输时间过长造成的构件损坏。选择稳定性强、承载力好、尺寸合适的运输设备,最大程度上降低构件损坏风险。根据不同结构构架选择运输方式,如墙板等立式构件可以采用立式运输架进行运输,将架体倾角设置在 80∘ 以上,并在构件两侧放置缓冲垫,避免构件发生碰撞所导致的开裂;针对楼板等横式结构可以采用平放运输,并在构件底部放置垫木,垫木之间的间距不得大于1.5m,构件接触面之间加放橡胶垫,防止构件表面摩擦出现损伤。运输过程中,运输设备要匀速前进,并保持速度在 60km/h 左右,拐弯时也要缓慢降速,且速度要小于15km/h。构件堆放对堆放场地具有较高要求,堆放场地需要进行硬化处理,保障其承载力大于100kPa。同时堆放场地要进行区域划分,以构件的类型作为分区依据精准分区,并设置对应的指示标识,标注不同区域内构件的编号、强度等级等。堆放时采用立放堆放与叠放堆放两种方式,立放堆放时要在构件之间放置插放架,架间距小于2m;叠放堆放时要在场地表面垫置垫木,垫木间距小于1.8m,且需与吊点位置一致。
3.构件吊装与定位技术
由于吊装施工的重要性,在吊装设备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要根据吊装半径、构件重量及施工方案初步筛选起重设备,通过专项验算确保设备的额定起重高于构件重量的 1.2 倍。一般情况下多层建筑常选择30-50t 汽车吊,而更高层建筑则要选择塔式起重机。在正式吊装前要进行试吊装,测试设备的吊装能力,并检验吊装工艺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可实现性,确保吊装过程的平稳性、效率性与精准性。构件吊装可细化为柱吊装、墙板吊装、楼板吊装、梁吊装,不同构件吊装需差异性应用吊具、吊装技术及定位工艺。柱吊装要运用专用型钢吊具,并设置保险绳,提升吊装的稳定性。通过 4 根缆风绳将柱构件临时固定,而后对其垂直度进行测量及校正,保障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当柱垂直度达标后,拧紧固定螺栓。墙板吊装可运用双点吊梁,其吊点间距可根据墙板中心进行匹配。采用激光投线仪进行定位,优先调整水平位置,使水平轴线偏差小于0.3cm,再进行垂直度校正,确保墙板位置无偏移后,安装临时支撑。楼板吊装采用真空吸盘作为吊具,将楼板吊装至预定位置,将其与其他构件进行固定,板缝之间的宽度误差要保持在设计图纸的2mm 以内。梁吊装同样也要运用专用型钢吊具,起吊完成后,先搭设立杆进行支撑,支撑杆间距小于1.2m,同时把控两端标高与轴线位置。
4.节点连接技术
节点连接技术由于适用范围及应用场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灌浆套筒连接技术、螺栓连接技术、浆锚搭接连接技术等。灌浆套筒技术顾名思义是通过混凝土进行节点连接。进行灌浆前,要将连接部位进行初步清洁,保障表面无油污、铁锈等杂物,确保连接的紧密性。对钢筋进行检查,确保钢筋符合插入标准后,进行插入施工,钢筋的插入深度要满足设计需求,外露部分长度要大于1cm。将密封胶条安装在连接部位,并准备高强度灌浆材料,灌浆材料水约为0.13,搅拌时间不低于3 分钟。灌浆时压力要保持在0.2MPa左右,当上灌浆孔溢出浆液时进行封堵,灌浆过程要快节奏完成,避免时间过长导致浆液初凝。封孔后进行检查,确保无渗水问题,对孔口进行抹平处理。灌浆后养护7 天以上,前24 小时内,养护温度要达到5 摄氏度以上,直到浆液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方可结束养护。螺栓连接技术多用于梁柱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确定连接点后进行钻孔,位置偏差需小于0.1cm,保持同一方向将螺栓穿入栓孔并拧紧,确保螺栓扭矩系数与预紧力符合设计要求。浆锚搭接连接技术的要点在于钢筋材料的选择,通常用于直径小于2cm 的竖向钢筋连接。孔道的直径要大于钢筋直径 0.6-0.8mm,其长度要大于10d。将钢筋插入孔道后进行灌浆,当孔道顶部溢浆后封堵。
结语:综上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不仅能有效提升施工效率,还能满足不同环境、不同建筑的施工需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主要包括构件生产工艺技术、构件运输与储存技术、构件吊装与定位技术、节点连接技术等。未来,要明确技术重点、把握技术要点、攻克技术难点,不断优化与创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安装动力引擎。
参考文献:
[1] 唐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25,(19):110-112.
[2]刘海涛. 基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5,(02):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