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蒋梅林 周飞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随州441300 随州市实验高中 湖北随州441300

引言:

思政课承载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重任,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思政课程不再是某一学段的“独角戏”,而是需要贯通大中小学的“协奏曲”。现实中,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进阶逻辑缺失,教师之间交流机制匮乏,教学资源开发也呈现孤岛现象。要破解这些困局,必须构建覆盖全学段、具有衔接性和递进性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分散走向系统,从个体走向协同,从理念走向实践。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贯通与升级

1.1 构建螺旋上升式的内容体系

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须解决课程内容重复、断层、跳跃等问题。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引发学生对国家、集体、家庭的朴素情感;初中阶段则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建构;高中则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制度、历史逻辑的理解;大学阶段需关注批判思维与责任担当的形成。因此,内容编排应呈“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各学段之间既有传承,又有深化。比如“爱国主义”主题,在小学通过英雄故事启发情感,在初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在高中结合社会实践感悟家国责任,大学则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辨[1]。

1.2 统一课程主题与实施标准

推动“课程标准协同”是实现有效对接的核心路径。当前教材版本、主题设置在不同学段存在一定分裂,难以形成系统认知链条。因此,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题框架,每学段围绕统一主题进行深度递进式开发。例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制定小学认识层、初中理解层、高中践行层、大学升华层的分层教学目标。同时,建立覆盖全学段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确保一体化思政课程从教到学、从评到改均能实现对标协同。

二、师资协同机制的建设与优化

2.1 建立区域化共育师资平台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当前思政教师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深度相对薄弱,且各学段教师间缺乏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沟通交流。为打破这一结构性桎梏,应依托区域教育资源,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在机制设计上,采取“高校引领—中小学跟进—区域联动”模式,建立跨学段教研协作机制。例如,由高校牵头设立“思政课种子教师培训营”,吸引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理论研修,同时鼓励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下沉到中小学课堂听课、评课、讲课,实现资源下沉与理念辐射。在制度层面,可设立“思政课教学名师流动机制”,推动教师“定向挂职”“双岗并聘”,实现跨学段教学实践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师之间实现教学理念的对话、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的共建,共同推动一体化师资能力整体跃升[2]。

2.2 推动思政教师专业化与学段互培

打造一体化育人的师资队伍,还必须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跨学段互培融合。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师范院校应系统开设“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模块”,让未来教师熟悉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不同学段的育人逻辑与教学策略;在职教师培训中,应组织“学段穿插式跟岗交流”活动,让教师在不同学段轮岗教学或观摩,了解学生认知差异和教学重点异同;在专业成长路径上,可设立“分层成长+交叉评优”的双通道发展机制,既鼓励小学教师向高中、高校进修深造,也支持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教研服务。此外,还应强化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养训练,涵盖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等跨学科知识,提升其教育表达力、课堂掌控力与情感引导力,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政治认同成长的“引路人”和“点灯人”。

三、资源整合机制的协同推进

3.1 建设区域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

一体化育人不仅需要理念贯通、队伍协同,更需资源体系的统一整合。当前各校各段的思政教育资源多呈“孤岛式”分布,缺乏整合机制。应建设“区域性一体化思政资源中心”,统筹整合高校科研成果、中小学教学案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等内容,打造集课件、案例、图书、视频、课例于一体的“资源超市”。平台运行机制应注重“动态更新+开放共享+教师共建”,推动高校教师将科研内容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的教学资源,中小学教师也可上传实用型教学设计与案例,供同行互评互用。例如,“一课一讲”模块可由大学教授录制理论微课;“一图一史”板块可由中小学教师整理地方历史人物图解;“一景一研”功能可整合本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点位,为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提供服务。此外,平台还应建立智能检索与智能推荐系统,帮助教师快速获取适合特定年级、特定主题的优质资源,提升备课效率与教学针对性。

3.2 探索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协作机制

育人不能仅停留在讲台与课堂,更需借助实践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真实”。大中小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打破“各自为营”模式,探索“任务协同、路径共享、评价联动”的实践机制。一方面,可联合地方政府、社区、红色文化机构、科技园区等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分层分主题研学项目。例如,以“国家安全教育”为主题,大学生可开展相关调研报告,中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小学生则体验主题情境剧。另一方面,应尝试大中小学结对共建“实践共同体”,如开展“青年带少年”“少年讲党史”等项目,实现学段交叉融合、身份互动互换。在评价层面,实践成果应纳入学校思政课综合考评系统,构建“过程+成果”“自评+他评”“学段接力式”的多元评价方式,确保实践教学不是“作秀”,而是真正落实到学生价值观形成与责任意识养成上。通过立体化的实践路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场域,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灌输”走向“共鸣”。

总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机制的构建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理念重构、机制协同和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形成整体联动,通过课程内容的螺旋递进、教师队伍的互融共育、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推动思政课从“线性教学”向“立体育人”转型。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才能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持续生根发芽,引领新时代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蒋笃君,陶丹. 建构“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 (03): 83-89. DOI:10.16433/j.cnki.cn41-1379.2024.03.008.

[2]杨帆. 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价值分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 (08):244-245.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8.081.

[3]宋婷.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0, (0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