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思导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孔宏敏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第一初级中学校 单位邮编:663200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而“启思导行”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因此,探讨“启思导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创新运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启思导行”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的价
(一)强化课程教学工作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启思导行”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启思导行”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课程教学的工作效果[1]。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培养了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教学工作更加高效、有成果。
(二)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成长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启思导行”的运用,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道德与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道德素养、法治素养、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启思导行”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启思导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路径(一)依靠教材分析启发学生
进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材是传授知识、启发思考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元素,结合“启思导行”理念,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而且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依靠教材分析启发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2]。
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提出问题,如“这个案例中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决?”等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法律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道德故事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素养。基于此,强化课程育人效果,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二)结合生活探究培养思想
根据“启思导行”教学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 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任务,如社区调查、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生活探究培养思想,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还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还能针对性强化自身的思想品质。
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社区内的环保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基于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环保行动中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还能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运用学习榜样强化培养
在“启思导行”的教学理念下,运用学习榜样是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模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会对身边的榜样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试图模仿其行为。为了更有效地运用学习榜样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学习榜样,如道德模范、法治先锋等,通过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来激励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3]。
例如,可以邀请道德模范或法治先锋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榜样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奉献的快乐和意义;或者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法庭、道德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四)依托案例分析助力成长
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以及如何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道德与法治理念。依托案例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分析案例中的情境、问题和解决方案,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真实的校园欺凌案例,详细描述事件的经过、涉及的人物以及造成的后果。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这个案例中的行为构成了哪些违法或违规行为?”“如果你是受害者,你会如何应对?”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
综上所述,“启思导行”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创新运用,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桥梁。并且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倪元利, 梁小莉. 品新解惑,析疑求真— —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J]. 湖南教育(B版),2024,(09):36-39.
[2]张丽, 王爱军. 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创新设计——以“诚实守信” 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24,(04):51-53.
[3]丁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创新[J].读写算,2024,(0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