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公路路面耐久性的施工与养护技术研究
方涛
同仁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心 青海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 811300
一、引言
农村公路是连接城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其建设常受地形复杂、资金有限、材料品质不均等因素制约,路面易出现沉降、开裂、车辙等病害,耐久性不足问题突出,不仅影响通行效率,还增加养护成本[1]。当前,传统施工工艺对农村特殊场景适配性较差,养护多以被动修复为主,缺乏系统性技术体系。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公路路面施工与养护关键技术,优化工艺参数、构建科学养护体系,对提升路面使用寿命、保障农村交通畅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推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的关键举措。
二、农村公路路面施工关键技术
(一)路基压实质量控制
路基作为路面的承载基础,其压实度不足是导致路面沉降、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公路建设中,受地形限制,大型压实设备难以全面作业,施工单位需结合现场条件优化压实工艺。首先,在填料选择上,优先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土、砂性土,避免使用高含水量的黏性土。若当地黏性土资源丰富,需掺入3%-5%的生石灰进行改良,降低塑性指数,提高压实性能。其次,在分层压实过程中,施工单位需根据填料类型控制松铺厚度,砂性土松铺厚度宜为25-30cm,黏性土改良后松铺厚度宜为20-25cm,每层压实度需达到 95% 以上(重型击实标准)。对于狭窄路段或边角区域,可采用小型手扶式压路机配合冲击夯进行补压,确保无压实死角。且压实过程中需实时监测含水率,当含水率超出最佳含水率±2%时,及时采取晾晒或洒水措施,保证压实效果[2]。
(二)基层材料优化与施工
基层承担着传递荷载、分散应力的重要作用,其强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路面耐久性。在传统农村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多选择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材料,但实际应用中常面临早期强度低、收缩裂缝多等问题,既增加后期养护成本,也影响路面整体使用寿命。
针对这一现状,施工单位可从材料改良与施工工艺两方面开展优化工作。在材料选择环节,施工单位可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的复合配比方案,按3%水泥、8%粉煤灰、89%碎石的质量比进行混合。此配比下,粉煤灰的掺入能使水泥用量较传统配比降低 20% ,同时借助粉煤灰的活性改善混合料和易性,有效减少基层干缩裂缝的产生。考虑到农村地区砂石资源品质不均的特点,施工单位需对碎石进行提前筛分处理,严格控制碎石粒径在5-31.5mm 范围内,确保级配连续且含泥量不超过 3% ,避免杂质影响基层强度。
(三)面层施工工艺改进
农村公路面层多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 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交通量选择适配类型。在沥青面层施工中,针对农村公路交通量小但重载 农用拖拉机、货车) 占比高的特点,可适当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将AC-13 型沥青混合料的 在 8kN 以上 流值控制在 20-40 (0.1mm) )。摊铺前需对基层表面进行清扫,喷洒粘层油(乳化沥青用量 0.3⋅0.5L/m2) ),增强面层与基层的粘结力。且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严格控制摊铺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不低于150℃,到场温度不低于140℃,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80℃。对于水泥混凝土面层,为提高抗裂性能,施工单位可掺入0.9-1.2kg/m³的聚丙烯纤维,减少干缩裂缝。
三、农村公路路面养护技术体系构建(一)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
预防性养护是延长路面寿命的关键,需在路面未出现明显损坏前,通过针对性措施延缓老化进程。养护单位可结合农村公路特点,将预防性养护 与周期性养护两类。日常养护中,养护单位需建立“村道专人管、乡道定期查”的巡查机制,每周 2 次清扫,及时清除路面积水、杂物,避免雨水长时间滞留浸泡路面。同时,养护单位需每 宽度小于 3mm 的微裂缝,采用乳化沥青灌缝处理,防止裂缝扩展。对于沥青路面, 出现轻微车辙(深度小于5mm)、松散时,养护单位可采用稀浆封层技术进行处理,并选用慢裂快凝型乳化沥青,提高路面抗滑性能与防水性能。
(二)修复养护技术选择
当路面出现明显损坏时,养护单位需根据损坏类型精准选择修复技术。针对沥青路面宽度 3-5mm 的裂缝,养护单位可采用热沥青灌缝工艺,先用电镐清理裂缝内杂物,再灌入 160-180℃的基质沥青,最后撒布石屑防滑。若出现面积大于5 ㎡的坑槽,养护单位需切割坑槽边缘成垂直面,深度不小于 5cm,分层摊铺AC-10 型沥青混合料并碾压密实,确保坑槽与原路面平顺衔接。
(三)养护设备与材料适配
养护单位需结合农村公路路段分散、作业空间小的特点,选择适配的设备与材料。养护单位应优先选用小型化设备,如手扶式沥青摊铺机(宽度1.5-2m),便于在村道狭窄路段作业。在修补坑槽时搭配1t 小型压路机,灵活压实边角区域;清理路面时采用电动清扫车,降低燃油成本且噪音小。此外,养护单位需考虑农村地区运输便利性,选用袋装水泥(每袋50kg)、桶装乳化沥青(每桶200L),避免散装材料运输损耗。
四、结论
本研究针对农村公路路面耐久性不足问题,从施工与养护两方面提出系统性技术方案。施工中通过黏性土掺生石灰改良、基层“3%水泥+8%粉煤灰+89%碎石”复合配比及面层性能优化,有效解决路基压实不足、基层裂缝多等问题。而养护环节则通过构建“预防+修复+设备材料适配”体系,结合日常巡查、周期性养护与针对性修复,适配农村场景。
参考文献
[1]胡茂凯.研究农村公路路面施工 术的应用[J].汽车周刊,2025,(09):152-154.
[2]曾艳,李军.农村公路沥青混凝土 措施[J].中国水泥,2025,(0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