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储备整理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实践探究
巴盛涛
霍邱县土地收购储备发展中心 安徽六安–237400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具备高效的数据获取、精准的空间定位、深度的分析挖掘及直观的可视化表达能力。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土地储备整理全流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施工监测、成果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技术或单一环节,对多技术协同应用的系统性探讨不足,且针对不同场景的技术适配性与落地路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一、土地勘测:明确储备范围与权属边界
土地勘测是土地储备整理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精准的空间测量,明确储备土地的范围、界址及权属关系,为后续规划设计与权属调处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等行业标准,储备土地勘测需达到界址点坐标误差不超过±5 厘米的精度要求,这一标准对勘测技术的可靠性提出了严格要求[1]。在这一环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中的RTK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界址点的实时测量,该技术能够在野外环境下快速获取厘米级精度的坐标数据,准确界定储备土地的边界线,避免因范围模糊引发后续争议。相较于传统钢尺量距、简易测图等方式,RTK 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测量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同时,全站仪与GNSS 技术的结合可实现对复杂地形区域的补测,针对山区、林地等GNSS 信号易受遮挡的区域,通过全站仪进行边角测量补充,确保勘测数据的完整性。此外,测绘人员会结合权属调查成果,将界址点、权属界线等空间信息与土地权利人、土地用途等属性信息关联,构建土地权属空间数据库,为明确储备土地的权属归属、调处权属纠纷提供客观的测绘数据支撑,从源头保障土地储备工作的合法性。
二、遥感监测:提高施工点位的放样精准
施工阶段是土地储备整理方案落地的关键环节,需通过精准的施工放样与动态监测确保工程按规划推进,而施工点位放样误差若超过±10 厘米,可能导致后续基础设施对接不畅、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等问题,因此对管控精度提出了严苛要求。遥感技术与GNSS、GIS 技术的融合应用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施工管控的精准度。在施工放样环节,技术人员先基于前期勘测形成的GIS 数据库,提取道路、地块边界、基础设施等施工点位的设计坐标,再通过GNSS-RTK 技术将设计坐标精准投射至实地,实现施工点位的快速放样,避免了传统经纬仪放样中需多次转点、累计误差大的问题。同时,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定期对施工区域进行航测,获取0.1-0.5 米分辨率的高清晰影像数据,将其与规划设计图纸在GIS 平台中进行叠加比对,能够直观识别施工点位的放样偏差、工程进度与规划方案的不符之处,及时向施工单位反馈调整建议。此外,遥感技术获取的多光谱影像还可辅助监测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变化,为评估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确保施工过程的合规性。
三、竣工测量:做好规范核查与数据沉淀
竣工测量是土地储备整理验收阶段的重要工作,其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测量与核查,验证工程实际完成情况与规划设计要求的符合性,并将测量成果规范化归档,为后续土地交付与管理奠定基础。依据《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竣工测量成果需作为土地储备项目验收的核心依据,必须具备完整性、准确性与规范性。在竣工测量中,测绘人员会采用GNSS、全站仪等技术开展竣工地形测量,全面采集整理后土地的地形、地物、工程设施等空间信息,编制竣工地形图与工程竣工图,清晰呈现工程的实际建设成果[2]。相较于传统人工核查依赖纸质图纸、易遗漏关键细节的弊端,技术化测量能实现对工程成果的全方位覆盖。随后,借助GIS 技术将竣工测量获取的空间数据与规划设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重点核查地块边界、基础设施位置、容积率、耕地保有量等核心指标的达标情况,确保整理成果符合土地储备整理的规范要求。同时,竣工测量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会被整合纳入土地储备整理成果数据库,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存储,实现测量成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不仅为当前项目验收提供依据,更为后续土地供应、规划调整等工作提供可追溯的数据支撑。
四、后期管理:实现动态监测与长效利用
后期管理是保障储备土地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需通过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实现对储备土地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技术保障。《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储备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储备土地动态监管机制,实现“一地一档”动态更新,这一要求推动后期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在储备土地动态监测方面,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相结合的方式可定期获取储备土地的影像数据,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技术识别土地利用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储备土地被非法侵占、闲置、违规使用等问题,同时结合GNSS 实地核查确认问题详情,为执法监管提供精准线索[3]。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查覆盖范围有限、发现问题滞后的不足,遥感监测可实现大范围、高频次的全域监管,大幅提升监管效率。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估中,GIS 技术可整合前期勘测、竣工测量形成的空间数据与土地供应价格、周边人口密度等属性数据,开展空间叠加分析与多因素评价,评估整理后土地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为后续土地供应计划制定、储备范围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此外,基于测绘数据构建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可实现储备土地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可视化展示,平台还能联动前期权属数据库与竣工成果库,实现全流程数据溯源,集成预警提醒功能,对闲置超期、疑似侵占等风险自动触发警示,方便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储备土地动态,提升后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为国土空间规划、年度储备计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储备土地的长效利用。
结束语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贯穿于土地储备整理的全流程,在土地勘测阶段为范围与权属界定提供精准数据,在施工阶段通过遥感监测提升放样与管控精度 在竣工阶 沉淀,在后期管理阶段实现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估。各环节的技术 分析应用-成果沉淀-优化决策”的闭环体系,有效提升了土地储备整 科学性、高效性与规范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为土地 的智慧化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秀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25,15(08):49-51.
[2]王莹.国土空间规划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2025,(15):70-72.
[3]贺思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储备整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4,22(20):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