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陈燕

凤冈县第一幼儿园

引言

幼小衔接时期是幼儿成长与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使幼儿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系统化学习。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表现出数学学习适应困难,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必要探索更自然、更贴近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趣味性和实践性中夯实数学基础。

一、幼小衔接阶段数学认知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挑战。目前,不少幼儿园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小学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有的幼儿园倾向于提前教学小学阶段的算术内容,侧重于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而忽视了幼儿在感知、操作和体验中建立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帮助幼儿形成对数学意义的初步理解,也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后面对更加抽象的符号运算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或理念的限制,一些教师仍以传统的集体授课为主,缺乏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数学活动往往局限于数数、写数字等形式,未能有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或日常情境展开,使得学习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未能准确把握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活动设计随意性强,未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数感、形感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成为影响幼儿数学认知平稳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游戏化教学,让数学变得有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简单有趣的数学游戏,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数感。数字拼图游戏能让幼儿直观地认识数字形状和顺序,将数字卡片打乱后让幼儿按顺序排列,既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又能强化数字概念。图形分类游戏则适合培养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准备不同形状的卡片或实物,让幼儿按照形状、颜色或大小进行分类,这种活动能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和集合的概念。简单的数字接龙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从1开始每人说一个数字,遇到特定数字如 3 的倍数就拍手,这种游戏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强化了数字关系。角色扮演游戏也能融入数学元素,如开设小超市让幼儿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些游戏都不需要复杂道具,但能有效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难度,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并获得成就感。

(二)生活化情境应用,数学就在身边

幼儿的数学启蒙不应局限于课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机会可以自然地融入数学概念。分发点心时让幼儿参与计数是最常见的实践,比如让每个孩子拿两块饼干,这样他们就能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量的概念。整理玩具时引导幼儿按形状或大小分类摆放,这不仅能培养整理习惯,还能强化分类思维。排队时让幼儿比较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帮助建立空间顺序概念。户外活动时数一数操场上有几棵树,比较哪棵树更高,这些都是很好的测量启蒙。在积木区,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积木的组合方式,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午睡前后让幼儿观察时钟,认识整点时间,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穿衣服时数纽扣、吃饭时分餐具、散步时数步数,这些日常活动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契机。超市购物时认识价格标签、比较商品重量、观察货架分类,都是很好的数学应用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活动不需要刻意教学,而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幼儿在自然情境中感知数学的有用性和趣味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契机,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帮助幼儿提炼其中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分发水果时,可以问“我们班有20 个小朋友,每人一个苹果,需要准备多少个”,让幼儿在实际需求中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整理书架时引导幼儿按高矮顺序排列图书,感受序列的概念。玩跷跷板时讨论平衡原理,初步感知重量关系。生活化数学活动的优势在于情境真实、材料丰富、幼儿参与度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避免机械训练,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数学经验。

(三)操作与体验相结合,动手学数学

幼儿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积木是最基础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搭建可以感知形状、空间和数量关系。不同大小的积木组合能让幼儿直观感受整体与部分的概念,搭建过程中的对称、平衡等体验都是重要的空间认知基础。串珠活动适合培养幼儿的模式认知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颜色或形状排列规律,让幼儿观察并继续完成串珠模式。计数棒和小石子等小物件可用于具体的数量操作,让幼儿通过实物分组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沙盘和水容器能进行容量比较的探索活动,幼儿通过倒来倒去直接感受多与少的变化。拼图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从简单的几块拼图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材料,但每次活动不宜过多,以免分散注意力。操作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不要急于纠正或告知正确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规律。操作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描述操作过程中的数学现象,这有助于将具体经验转化为抽象概念。

结语

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认知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作。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许颖英.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科普童话·原创,2023(4):12-14.

[2] 蒋明书.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2021(9):123-124.

[3] 陈华丽.幼小衔接视域下大班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4(9):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