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术创作与哲学思想融合:《北冥有鱼》跨学科课堂教学案例

作者

贺丽丽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初级中学 033000

一、案例背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逍遥游》,以其奇幻的想象、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庄子对于自由、超越与宇宙观的独特理解。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美术创作与哲学思想相融合,引导学生在理解《北冥有鱼》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美术手段表达个人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案例目标

1.语言运用与建构

通过精读《北冥有鱼》,理解庄子寓言中“鲲鹏之变”“海运之势”等关键意象,梳理文本逻辑脉络,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逍遥”“齐物”“天人合一”等哲学术语,结合文本语境阐释其内涵,形成对庄子思想体系的初步认知。

2.思维发展与提升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庄子哲学中“自由与限制”“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结合现实案例(如科技发展、生态保护)提出个性化见解。通过跨学科整合(文学+美术),将庄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转化为视觉符号,发展创新思维与抽象表达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从“语言之美”(如夸张修辞、韵律节奏)与“意境之美”(如“水击三千里”的磅礴画面)两个维度鉴赏文本,理解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运用美术创作(如水墨画、拼贴艺术)表达对“逍遥游”精神的理解,实现文学意象的视觉转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先秦诸子百家背景,理解庄子哲学对后世文人精神(如陶渊明、李白)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通过探讨庄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如生态伦理、心灵自由),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培养人文精神与责任担当。

三、案例呈现

(一)情境导入:奇幻之旅的启航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奇幻的旅程,目的地是庄子的《北冥有鱼》。在那里,有一条名为鲲的大鱼,它化身为鹏,展翅高飞,穿越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北冥之畔,目睹这一壮丽的景象。”

(学生闭眼想象)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分享一下你们心中的北冥世界和那条神奇的大鱼。”

生A:“我看到的北冥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波涛汹涌,而那条大鱼就像一座移动的小岛,它的身体闪着神秘的光芒。”

生B:“我想象中的鹏鸟展翅时,翅膀遮天蔽日,它飞过的地方,留下了五彩斑斓的轨迹,仿佛是宇宙的彩带。”

(二)文本解读:哲学思想的探寻

师:“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现在,让我们回到文本,一起探寻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请大家仔细阅读《北冥有鱼》,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庄子是如何描绘鲲鹏的?2. 鲲鹏的变化象征着什么?3. 文章表达了庄子怎样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学生阅读并思考)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C:“庄子用‘不知其几千里也’来形容鲲鹏的庞大,让我感受到了它的超越性和自由性。鲲鹏的变化,从鱼到鸟,象征着从束缚到自由的转变。”

生D:“我认为文章表达了庄子对于宇宙无限、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他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三)小组讨论:跨学科思维的碰撞

师:“非常棒!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将庄子哲学思想融入美术创作中。每个小组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如‘自由’、‘超越’、‘宇宙观’等,探讨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这些抽象的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组 1 代表:“我们小组选择‘自由’作为主题。我们打算用流畅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鹏鸟展翅高飞的场景,同时加入一些抽象的元素,如飘动的云朵、闪烁的星光,来象征自由的无限可能。”

组 2 代表:“我们小组关注‘超越’这一主题。我们计划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构图来展现鲲鹏从鱼到鸟的蜕变过程,强调这一变化的震撼力和超越性。”

(四)美术创作:哲学思想的视觉化

师:“大家的讨论非常精彩!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开始美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各种美术技巧和材料,将庄子哲学思想视觉化。”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创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不断调整和完善作品)

生 E:“我在画鹏鸟的时候,尝试用渐变的蓝色来表现它飞翔时与天空的融合,感觉这样更能体现自由的意境。”

生 F:“我在构图上采用了对角线的方式,让鲲鹏从画面的一角飞向另一角,营造出一种动态感和超越感。”(五)作品展示与评价:跨学科成果的分享

师:“创作时间结束,现在请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学生展示作品并介绍)

师:“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互评。请大家根据作品的创意、技巧、哲学思想的表达等方面,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学生互评,提出建设性意见)

生 G:“我觉得XX 同学的作品色彩运用得非常巧妙,特别是那抹渐变的蓝色,让我感受到了自由的广阔和深邃。”

生 H:“我建议XX 同学在构图上可以再大胆一些,比如可以尝试用更抽象的形状来表现鲲鹏,这样可能会更有冲击力。”

四、案例反思

(一)目标达成与核心素养落地

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与哲学思辨,能够结合“鲲鹏之变”“海运之势”等意象,阐释庄子“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80%的课堂讨论能引用原文佐证观点,体现了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深度融合。跨学科创作中,学生将“逍遥游”精神转化为水墨画、拼贴艺术等视觉符号,如用留白表现“无待之境”,用对比色彩象征“大小之辩”,实现了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部分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过度依赖文本描述,缺乏对哲学概念的抽象提炼(如将“北冥”简单具象为“大海”) ,需加强 “意象转化”的专项训练。少数学生能联系生态伦理、科技发展等现实议题提出深刻见解,但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文本表层意义的复述,需设计分层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

(二)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反思

学生通过构图设计(如“鲲鹏”与“学鸠”的对比布局)深化了对“小大之辩”的理解,美术技法学习(如水墨晕染表现“海运”)反哺了文本意境感知。增加“哲学概念可视化”工作坊,提供“道法自然”“齐物论”等主题的符号转化案例库,降低抽象思维难度。分层任务设计(如基础组完成“鲲鹏”线描稿,进阶组创作“逍遥游”主题系列画)兼顾了能力差异,但小组合作中出现“强者主导”现象,需强化角色分工(如“哲学顾问”“美术总监”)与互评机制。增加“哲学内涵传达度”“视觉符号创新性”等维度,避免单一“美术技法”导向。

(三)学生表现与成长观察

小组互评中,学生能从“主题契合度”“技法表现力”“观点创新性”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建议(如“建议增加‘小知不及大知’的对比元素”),批判性思维从“找缺点”转向“促改进”。需加强“哲学-艺术”双重视角的互评培训,避免评价标准过于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