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背景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智能化应用研究
王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工业园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青海省格尔木市 816000
摘要:在新型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当下,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建筑质量安全管理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变革与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文阐述其具备的显著优势,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结合实际案例论证智能化应用的卓越成效,旨在为建筑行业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新城建背景;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智能化应用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强调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重塑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构成,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的稳定发展。传统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依赖大量人工操作,存在效率低下、信息传递延迟、监管存在盲区等弊端,难以契合新城建对建筑行业精细化、高效化管理的严苛要求。在此背景下,智能化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时监测功能以及智能分析决策特性,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开辟了全新路径,成为建筑行业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深入研究智能化应用在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实践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智能化应用在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①提高管理效率。智能化技术凭借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极大地减少人工操作环节。传统质量安全检查需人工逐一排查,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且易出现疏漏。而智能化监测系统可实时全方位监测建筑结构与施工过程,瞬间完成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快速精准定位问题,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使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动态,迅速做出决策。②增强风险预警能力。通过实时监测与深度数据分析,智能化系统能够敏锐捕捉潜在质量安全风险信号。借助预设的安全阈值与智能算法,一旦监测数据偏离正常范围,系统即刻自动发出预警。这种提前预警机制让管理人员有充足时间采取防范措施,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障工程建设平稳推进。③提升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智能化设备采集的数据具有高精度、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误差与遗漏。同时,数据集中存储于安全可靠的数据库,实现标准化管理,便于随时查询与追溯。无论是工程质量追溯还是事故原因分析,准确可靠的数据都为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增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2新城建背景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智能化问题
2.1技术标准不统一
当前,建筑智能化领域缺乏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不同厂家的设备与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设备与系统之间兼容性差,难以实现数据的顺畅共享与集成。这不仅阻碍了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系统集成与维护成本,制约了行业整体发展。
2.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智能化应用在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中产生海量数据,涵盖工程设计、施工细节、人员信息等敏感内容。在数据传输、存储与使用过程中,面临数据泄露、篡改、非法访问等安全威胁。如何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成为智能化应用推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3专业人才短缺
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智能化应用需要既精通建筑专业知识,又熟悉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大多专注于传统建筑领域,对智能化技术了解有限。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尚未完全跟上行业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市场上这类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限制了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深入应用与创新发展。
2.4成本投入较高
智能化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维护均需大量资金投入。从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监控设备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前期购置成本高昂。同时,为保障智能化系统稳定运行,还需定期进行设备维护、软件升级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持续的运营成本让许多中小建筑企业望而却步,限制了智能化应用在行业内的全面普及。
3新城建背景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智能化应用措施
3.1统一技术标准
政府与行业协会主导: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建筑行业协会,组织业内专家、企业代表共同研讨,制定涵盖数据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关键环节的统一技术标准。例如规定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统一采用MQTT作为通信协议,JSON作为数据格式,明确各类设备接口的电气特性与物理尺寸等,确保不同厂家设备与系统间的兼容性。建立认证机制:基于统一标准,设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兼容性认证体系。厂家产品需通过该认证,才允许进入建筑市场,以此激励企业遵循标准生产,推动市场上设备与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系统集成与维护难度及成本。
3.2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应对措施
技术防护层面:采用加密技术,如在数据传输中使用SSL/TLS加密协议,保障数据在网络传输时不被窃取与篡改;存储环节运用AES等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加密存储。部署访问控制技术,依据员工职责与工作需求,设置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特定数据,防止数据非法访问。管理机制建设: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传输、销毁等各环节的安全规范与操作流程。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防止因人为疏忽导致数据安全事故。
3.3专业人才短缺应对措施
教育改革:建筑相关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智能化课程,并与传统建筑课程有机融合。例如开设“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安全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在建筑与智能化领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企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筑企业加强内部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智能化技术培训讲座、组织内部交流研讨会,鼓励员工自主学习智能化知识,提升员工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优秀复合型人才,充实企业人才队伍,带动企业智能化发展。
3.4成本投入较高应对措施
技术创新降成本: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性价比更高的智能化设备与技术。如研发新型低成本传感器,在保证精度前提下降低成本;优化数据分析软件算法,提高运行效率,减少硬件配置需求,从而降低整体购置成本。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对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减免相关税收,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推动智能化技术在中小建筑企业中的普及应用 。
3.5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在新城建背景下,建立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监控与管理平台至关重要。这种平台能够覆盖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维等各个阶段,实现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协同,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新城建背景下,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智能化应用是建筑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当前智能化应用在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人才储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以及成本的有效控制,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建筑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在提升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方面的巨大优势。未来,智能化技术将在建筑质量安全管理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方向迈进,为新型城市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嘉颖,刘锋.新城建专项债券的探索实践、现实挑战及对策建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J].上海房地,2024(11):55-58.
[2]刘亚慧.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11个“新城建”试点城市的调研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24(7):43-47.
[3]刘锋,赵燊,赵雨亭,等.“新城建”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乡建设,2024(1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