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舞蹈培训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

徐冰倩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重庆 江津 402260

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既是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能力的培养延伸。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需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通过艺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面对这些挑战,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积极拓宽编导与创作的思路。因此,本文从舞蹈培训的重要性分析入手,就舞蹈培训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旨在深入剖析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编导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舞蹈培训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承载着服务基层群众的重任,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延伸。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既要确保活动的专业性,以满足艺术爱好者的需求,又要注重普及性,让更多的基层群众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来。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旨在用艺术来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而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

二、舞蹈培训的方法与策略

1、提升宣传力度,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舞蹈开始进入到人民群众的视野当中。既让人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人们生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开展舞蹈培训活动时,不妨将其与相关的宣传工作进行整合,一方面提升人们的关注度,认识到舞蹈培训的重要性,让更多的民间团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1]。如:可以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宣传,建立专门的网站向基层群众推广舞蹈动作和专业知识;将群众舞蹈培训作为文化部门的一项考核内容;建立舞蹈培训奖励机制,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当宣传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期间也可以利用各种文化窗口,或者是以“艺术节”、比赛等活动提升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仪式感,让更多的民间团队愿意展示自己,生成成功感。这样文化活动不仅仅具备了显性的社会价值,还能够产生各种隐性的社会影响力。在设计宣传活动时,工作人员会对于群众文化基础进行调查,会对于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还会和人们进行积极地对话,完成信息反馈,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专业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

2、关注群众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群众文化舞蹈是以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为主题的舞蹈形式,因此在创作和编导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群众生活和情感体验,将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学员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与群众互动、深入农村和城市社区等方式,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情感表达,从而在舞蹈创作中塑造出真实、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形象。在舞蹈编导过程中,需要注重塑造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群众文化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采用了“示范+分解”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游戏化的互动环节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培训中我们会编排一些简单的队形变化,或者使用扇子、手鼓等道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骨干带动”的教学模式,即先培养一批社区文艺的积极分子,再通过他们来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舞蹈培训中来。

3、做好专业辅导,提升人们的专业知识

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地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具备文化价值。因此它不能仅仅在舞台上展示,还需要进入广场、公园、学校等地。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面向群众开展的文化形式,“提要求”显然不具备任何效果,做宣传是最适宜的方法之一,提升人们的专业知识,扎实人们的舞蹈基本功也是最佳方法之一。因此,在开展群众舞蹈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如培训老师可以将舞蹈编导的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地为大家讲解创作和编导群体性民族舞和广场舞的方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本功、形体训练、舞蹈队形训练教学和学习,讲解基层群众在舞蹈训练、编导以及实践中的问题,带动一大批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舞蹈“传帮带”工作中,做到全民参与、共同参与。另外,相关部门可开展基层文艺团队艺术辅导,定期向基层群众开放,扩大免费开放范围,构建产、学、研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开展舞蹈知识培训、动作要领辅导、团队编舞等多种辅导培训工作。

总的来说,就群众文艺培训中的舞蹈培训方面,本人在工作期间,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做法:一是立足群众需求,创新活动形式。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年、中老年)设计差异化内容,如少儿舞蹈启蒙、广场舞编排、民族舞体验课等。将专业舞蹈简化改编,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增强群众参与感。二是采用“示范+分解”教学法,通过游戏化互动激发兴趣,如编排简单队形变化、使用道具(扇子、手鼓等)。建立“骨干带动”模式,先培养社区文艺积极分子,再通过他们辐射更多居民。舞蹈培训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拓展,从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普及度。一是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二是深化与学校、企业合作,拓展跨界文化服务。三是加强群众创作能力培养,推动“群众编、群众演”的原创作品孵化。通过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今后我将继续扎根群众需求,提升专业水平,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更多活力,将继续以专业赋能基层,用舞蹈传递快乐,助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公共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刘玲.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及编导研究[J].黄河之声,2020(7):155-155.

[2]李珞斯.关于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思考[J].中国文艺家,2020,0(2):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