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媒体平台下舞蹈艺术的受众分析和文化输出
刘瑞妮 翁彬彬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传统舞蹈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社会功能,借短视频与直播等新兴媒介渠道,以创新形态展示其文化特质,显著增强传播效果。在 5G 技术快速推广和智能设备广泛使用的背景下,云媒体成为舞蹈文化传播的关键平台,凭借着独特传播途径、庞大受众群体和突出交互特性,为传统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创造了新空间。
2025 年抖音平台发布的春节非遗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非遗主题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增幅接近六成,其中传统舞蹈类作品比例超四分之一。河南卫视与 B 站共同推出的《舞千年》节目,采用“ 历史故事结合舞蹈表演” 的新颖形式,有效突破了传统舞蹈的推广障碍,将舞蹈表演与当代艺术风格、历史背景有机结合,节目播出后占据 B 站综艺排行榜首位,成为代表性文化推广范例。该节目取得的成果,既为舞蹈艺术传播探索新方向,也为云媒体环境下的文化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云媒体对舞蹈传播的范式重构
(一)场景化叙事打破传播壁垒
B 站《舞千年》节目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场景化叙事的创新手法,节目以“ 荐舞官穿越历史”的剧情设定,把《相和歌》《丝路花雨》等传统舞蹈巧妙嵌入东汉、盛唐等历史场景中,还原再现文化语境,让观众在 21 分钟单集时长里穿越多个朝代,首季累计播放量达 3.2 亿次,这种叙事方式增强了舞蹈艺术表现力,让观众在看舞蹈的同时深入了解背后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
制作上《舞千年》采用 4K 影视级拍摄技术,在敦煌、洛阳等多个文化地标取景,让舞蹈成为历史叙事生动载体,数据显示首季播放量突破 3 亿次,充分展现场景化叙事对舞蹈传播的巨大推动力与独特魅力,“ 文化剧情 + 技术沉浸” 的模式把舞蹈观赏从线性时间体验转变为非线性空间探索,深层次的场景化叙事打破传统舞蹈传播时空限制,实现舞蹈艺术跨时空传播。过去舞蹈艺术传播常受限于舞台和演出场地,观众得亲临现场才能欣赏其魅力,现在通过云媒体平台舞蹈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观众随时随地都能观看欣赏,极大拓宽舞蹈艺术受众范围与传播渠道。
(二)交互式体验激活用户参与
大数据、裸眼 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发展,让创作者把音乐、动画、影像等元素有机融入传统舞蹈艺术表达,以更具科技感模样呈现给观众,还能实现舞蹈艺术创作者与观众实时互动,增强传统舞蹈艺术可观赏性和审美体验感。《舞千年》节目充分利用 B 站弹幕文化,设计“ 弹幕荐舞” 互动机制,给观众提供参与节目、表达观点的平台,观众通过弹幕投票影响舞蹈入选《十二风舞志》,这种参与方式极大激发观众积极性和创造力,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第三期“ 唐代篇” 弹幕互动率高达 43% ,二次创作视频超 2.1 万条,充分展示观众对节目热爱和投入,这种交互式体验形成“ 观看 —— 讨论 —— 再生产” 传播闭环,观众看节目时通过弹幕实时交流互动、分享观感看法,营造独特社区氛围,即时反馈机制促使观众更深入了解欣赏舞蹈艺术,推动舞蹈文化传播交流。
另外还有云媒体平台打破专业院团传播垄断,形成“ 专业机构 —— 民间达人 —— 素人用户”的三级创作生态,数据显示中央芭蕾舞团在抖音发布 “ 幕后训练日记” ,3 个月粉丝增长 200 万,当中《天鹅湖》选段获赞量是剧场观众 1200 倍,素人舞者占比从 2019 年 32% 飙升至 2025 年71% ,草根创作者通过 “ 舞蹈 + 生活场景” 内容模式,像厨房即兴舞、地铁快闪舞等,重构了舞蹈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
(三)技术赋能下的美学升级
技术赋能舞蹈艺术实现美学升级,本质是媒介技术对传统舞蹈美学进行解构与重构,在舞蹈领域技术突破传统舞台局限,经过空间重构、时间折叠与感官协同,把肢体语言转化成可编程的“ 数字符号” ,催生出兼具“ 超现实” 与“ 沉浸感” 的美学表达。
《相和歌》借助 VR 与 AR 融合技术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沉浸式舞台,让观众仿若置身舞蹈描绘的历史情境,极大增强了舞蹈空间感和立体感;针对传统舞台灯光难以营造丰富有层次光影氛围的问题,《相和歌》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与实时渲染技术,依据舞蹈节奏和情节精准调控光影变化,灯光与虚拟场景特效配合,跟随舞者动作打造梦幻视觉效果,将舞蹈情感张力推至极致,丰富了视觉表现与情感表达;节目组还用动作捕捉技术精准记录还原舞者动作表情,在虚拟场景里舞者服饰摆脱材质重量限制,衣袂摆动流畅自然,面部表情实时反映在虚拟形象上,生动展现汉代女子风采神韵。
河南卫视《2025 清明奇妙游》的《妙音一梦》和北京舞蹈学院 2022 年首演的敦煌舞《迦陵频伽》都以敦煌文化为根基,却因技术介入不同呈现出各异美学表达,体现技术赋能的阶段性特征与文化转译的深度进化。《迦陵频伽》以敦煌壁画“ 人首鸟身” 形象为核心,舞者靠指尖手腕“ 三道弯” 姿态模拟鸟类振翅,借腰胯拧转和腿部线条延伸展现鸟类灵动,服饰用丝绸、珠片、刺绣复刻壁画华丽质感,头戴花冠身披彩带增强视觉辨识度,这个版本主要依靠传统舞台技术,凭借灯光和肢体语言营造意境,美学表达偏向 “ 静态壁画活化” 的二维呈现。《妙音一梦》通过 AR 虚拟成像、残影特效和动作同步算法实现从“ 形似” 到 “ 神凝” 的提升,节目里四位舞者同步动作形成“ 残影叠加” 模拟千年时空迟滞感,AR 技术让敦煌壁画妙音鸟破壁而出与舞者虚实交互,绿衣舞者和金色佛光的色彩对比、环绕音效中清啼声方位变化,共同构建“ 佛性——春意” 共振的立体场域,技术介入放大舞蹈叙事张力,借助算法驱动的动作同步精度,将个体表演升华为 “ 群体意识” 的仪式化表达,带观众走进真实敦煌仙境,技术革新不仅重构舞蹈叙事逻辑,还通过视觉符号迭代升级,推动舞蹈美学迈向超现实” 与“ 沉浸感” 并存的新维度。
二、云媒体平台舞蹈受众的圈层化特征
(一)B 站与抖音的受众分化
云媒体平台因内容定位和传播策略不同,吸引差异显著的受众群体,形成独特圈层化特征,B 站和抖音两大代表性平台的舞蹈内容受众在年龄、地域、文化背景及审美需求等方面呈现明显分化。
B 站是以 ACG 文化起家的视频平台,核心受众集中在 18-30 岁年轻人,这一年龄段用户对新鲜事物好奇,对深度文化内容接受度高、兴趣浓,欣赏舞蹈艺术不止于表面,更关注舞蹈背后历史文化背景、动作技巧以及传达的情感意义,《舞千年》这类将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深度融合的节目在 B 站备受欢迎,单集平均观看时长 21 分钟。B 站舞蹈视频通常较完整,时长多在 5-20 分钟,给用户提供系统欣赏和学习机会,使用户能深入理解感受舞蹈作品文化内涵,除借助新媒体技术高清全篇展示“ 国风” 舞蹈作品,还有 B 站账号从专业角度解读舞剧创作来源、排练经过、文化底蕴,打造《只此青绿》《咏春》《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坛双子星导演韩真、周莉亚在 B 站创建“ 韩真周莉亚的排练厅” 账号。
抖音受众群体更广泛,覆盖各年龄段和地域用户,巨量算数统计显示“ 舞蹈” 话题用户兴趣分为手势舞、民族舞、日常舞蹈、专业舞蹈四类,这四类舞蹈形式是舞蹈短视频热点也是当下舞蹈现象具体反映,抖音 30 岁以上用户占比不断提升,2025 年达 39% ,在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增长率显著,这部分用户倾向碎片化消费,喜欢短时间获取大量信息,抖音 3 分钟内短视频完播率高达78‰ 。在舞蹈内容上抖音用户更偏好轻松娱乐化舞蹈视频,像街舞、流行舞等,时长多在 15-60 秒,以简洁直观易传播为特点,抖音数据显示云南“ 烟盒舞” 话题利用方言标签与地域文化符号,吸引本地用户参与率达 43% ,形成“ 文化认同型” 区域圈层。
(二)审美需求的双向延伸
云媒体平台舞蹈受众审美需求呈现双向延伸的特点,既朝着深度文化挖掘拓展又向着娱乐消费方向发展。B 站用户对舞蹈艺术审美更注重深度文化挖掘,不只关注舞蹈美感与技巧,还在意舞蹈背后服饰道具是否考究以及传达的故事情感,如《舞千年》里《越女凌风》舞蹈引发 B 站用户对“ 先秦剑器谱” “ 吴越服饰制式” 等专业话题热烈讨论,相关弹幕占比达 17% ,这种深度文化挖掘审美需求展现 B 站用户对传统文化热爱尊重,他们对长视频舞蹈作品深度参与讨论,推动舞蹈文化在更大范围传承发展。
抖音用户审美需求则偏向娱乐消费,爱看轻松有趣舞蹈视频,三晋文化旅游集团忻州分公司官方账号“ 忻青年” 发布系列民族舞蹈视频,以青春舞姿融合多元民族文化,在忻州古城地标南城门楼前演绎蒙古舞、新疆舞,实现传统与现代独特碰撞,其动作设计简洁明快,搭配《大红公鸡毛腿腿》等本土旋律激发用户模仿热情,舞蹈《马缨花》传递积极生活态度获“ 红河马缨花舞蹈巅峰赛” 一等奖,通过参加线上挑战赛与线下即兴表演形成“ 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二次传播” 良性循环,在快节奏时代 15 秒短视频成便捷情感表达载体,既借舞蹈传递快乐缓解压力,又通过“ 古城打卡” “ 民族变装”等主题形成圈层认同,这种“ 轻量化、强互动、高传播” 娱乐消费模式与抖音平台特性高度契合,为舞蹈艺术大众化传播提供创新范例。
三、云媒体助力舞蹈文化输出的策略
(一)内容生产:从文化转译到 IP 衍生
IP 是“ Intellectual Property” 缩写,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更多指文化、娱乐、商业等领域里有独特魅力、广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能开发成电影、游戏、周边商品等多种产品的创意内容或品牌。
在内容生产上,舞蹈文化输出的策略不能停留在简单文化转译,要向深度 IP 衍生转变。文化转译是舞蹈文化输出基础,把有地域特色的舞蹈语言、动作和故事转化成全球观众都能理解欣赏的国际通用表达形式,但仅靠文化转译只能短时间吸引国际观众,难以形成持久文化影响力。所以要推动舞蹈文化 IP 衍生,围绕特定舞蹈或舞蹈家打造教学视频、幕后纪录片、衍生品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产品,构建完整 IP 生态链。像杨丽萍团队在抖音打造的“ 孔雀舞宇宙” ,通过发布孔雀舞教学短视频、直播演出和纪录片,形成围绕孔雀舞的完整内容生态,既吸引大量国内观众,也引发国际观众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兴趣,该 IP 在抖音累计播放量达 28 亿次,充分证明 IP 衍生对舞蹈文化输出的有效性。
(二)平台运营:算法适配与社群培育
舞蹈文化输出在平台运营上要充分发挥云媒体平台算法优势与社群力量。算法适配依据用户兴趣和行为习惯,通过算法推荐相关舞蹈内容,既能提高内容曝光量和观看量,又能帮用户发现契合喜好的舞蹈作品,像抖音平台就借助算法对使用“ 古典舞” “ 民族舞” 等垂直标签的视频给予流量扶持,让这些视频更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社群培育通过建立维护舞蹈爱好者社群,促进成员间交流互动,既能增强用户归属感和参与感,又能推动舞蹈文化传播与创新,B 站构建“ 专业舞者——UP 主——爱好者” 分级社群体系,举办《舞千年》衍生的“ 国风舞蹈训练营” 等线下活动,吸引众多舞蹈爱好者参与,这种社群培育策略既利于舞蹈文化普及推广,也能为舞蹈创作表演提供更多灵感和素材。
结语
云媒体平台依靠“ 技术+内容+社群” 三维驱动重构舞蹈艺术的传播生态,B 站用深度文化内容打造垂直圈层,抖音借助算法优势实现广泛传播,二者形成互补。云媒体平台给舞蹈艺术带来空前传播渠道和发展契机,却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既要发挥平台优势,通过技术赋能、内容创新、社群培育等方式提升舞蹈艺术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要重视舞蹈艺术数字化传播中文化内涵弱化、版权保护等问题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舞蹈文化输出不只是国内传播事务,更是国际文化交流重要部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舞蹈艺术要在云媒体平台展现独特魅力,与世界舞蹈文化对话交流,这就需要在内容生产上提炼传播文化符号,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 IP,在平台运营上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持续优化舞蹈文化输出策略,让中国舞蹈艺术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亮眼名片。
参考文献
[1]刘芸.新媒体视域下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N].中国文化报,2025-02-14(007).
[2] 廖 伟 . 舞 台 表 演 视 角 下 新 媒 体 舞 蹈 的 发 展 策 略 研 究 [D]. 华 侨 大学,2023.DOI:10.27155/d.cnki.ghqiu.2023.000491.
[3] 隋 良 旭 . 抖 音 短 视 频 对 体 育 舞 蹈 传 播 的 影 响 研 究 [D]. 哈 尔 滨 体 育 学院,2023.DOI:10.27771/d.cnki.ghebt.2023.000087.
[4] 许 秋 婉 . 新 媒 体 视 阈 下 “ 古 风 ” 舞 蹈 的 特 性 研 究 [D]. 深 圳 大学,2022.DOI:10.27321/d.cnki.gszdu.2022.001420.
[5]顾恒洋.云上足尖——融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云传播的发展探究[J].尚舞,2025,(02):90-92.
[6] 高爽. 新媒体时代的舞蹈艺术传播探索— — 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 中国科技论文,2022,17(12):1433.
[7]高爽.新媒体舞蹈背景下中国民间舞蹈的海外传播研究[J].艺术评鉴,2022,(16):53-56.
8]宋冉.从新媒体舞蹈传播看文化自信[J].戏剧之家,2021,(06):91-92.
[9]李娜.新媒体背景下舞蹈传播与产业发展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4):78-84.
[10]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2025). 《2025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
[11]B 站内容分析团队. (2025). 《舞千年》节目数据报告. 上海.
[12]抖音平台运营中心. (2025). 抖音用户行为分析白皮书. 北京.
作者简介:刘瑞妮(2000-12-08),女,宁夏固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