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刘晓玲
西安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 710075
引言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存在课程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将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的必要性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具有重要的必要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中小学生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认知、情感与行为习惯都在不断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理解抽象道德概念。例如,学习“诚实”品德时,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有限,而结合“诚信小明星”评选活动,让学生讲述诚实故事,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诚实内涵。从道德教育理论来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道德认知的发展需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和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课堂道德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促进道德认知深化和行为形成。从现实意义来看,传统德育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内化为行为习惯,而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可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践行道德规范。此外,这种结合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如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也能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避免因形式单一而让学生感到枯燥。
2.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众多学校积极投入探索,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环保小卫士”“文明礼仪小标兵”“爱心义卖”“社区公益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验和践行道德规范,有效推动了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学生们会在校园内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制作环保手抄报,向同学们和社区居民普及环保知识。他们还会定期组织校园清洁活动,清理校园内的垃圾和杂物,保护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文明礼仪小标兵”活动则通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学生们会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提醒同学们遵守礼仪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此外,学生们还会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明礼仪知识,传播正能量。“爱心义卖”活动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需要帮助的人筹集资金。学生们会在课余时间制作手工艺品、绘画作品等,然后在学校或社区组织义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关爱他人,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商业意识。“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则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各种公益项目中。例如,学生们会参与社区的图书捐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书籍;还会参与社区的环保宣传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环保知识。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然而,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课程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安排缺乏有机联系。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相互独立,未能形成有效的衔接。例如,课堂上讲授“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但组织的实践活动却与这一主题无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巩固。这种脱节现象不仅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还使学生难以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常见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长期开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此外,家校社合作不够深入,部分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积极性。社会资源的利用也相对有限,学校与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亟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
3.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的策略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的策略应从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活动形式和加强家校社合作等多方面入手。首先,优化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与实践有机整合的关键。学校应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设计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同时,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使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此外,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特点,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家乡文化之旅”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文化传承意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度,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活动形式和加强家校社合作也是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的重要策略。在创新活动形式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主题式实践活动,围绕不同的德育主题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以“文明礼仪”为主题,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包括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小使者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监督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同时,推进项目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和实践德育知识。例如,开展“校园环保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调查校园内的环境问题,制定环保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加强家校社合作方面,学校应提高家长参与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此外,学校应积极拓展社会教育资源,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例如,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环保行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培养职业意识和劳动精神。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形成德育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对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活动形式和加强家校社合作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践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瑶瑶.思政育人启新程改革创新展未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暨第八届德育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侧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31):97.
[2]江申.新时代大中小学诚信教育一体化: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探究[J].大学,2025,(21):136-139.
[3]康传凯.德育一体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A]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思政分论坛论文集(上册)[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5:3.
[4]杨林香,雷媛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5,2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