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效益研究
罗焱如 程思瑾 郭丰浩 孙梓琪
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134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许多乡村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等问题,亟需新的增长动力。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嵌入地方历史与日常生活的独特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可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
代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44 处文物古迹和108 项非遗资源,文化资本丰厚。然而,其开发仍面临保护资金不足、传承困难、资源闲置、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如何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产业动能,成为代县乡村振兴的关键。
二、理论框架:文化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创新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对资本的狭隘定义,将资本划分为具体资本、客观资本和制度资本三种基本形态,并可相互转化、共同积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文化资本作为一种表现为知识、技能、修养、品味和文化物品的隐性资产,其价值转化过程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代县的乡村振兴实践,可以发现其古建与非遗资源完整地体现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资本体系。在客观形态层面,代县拥有阿育王塔等古建筑群,以及雁绣等非遗产品;在具体形态层面,以以传承人杨贵庭的“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为代表;在制度形态层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官方认定称号,显著提升了其市场识别度和社会认可度。
这些文化资本在乡村振兴中蕴藏着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巨大潜力。 根据布迪厄的资本转换理论,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发现 过程需要通过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来实现,具体表现为三大转化路 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直接产生门票收入、服务消费等经济效益; ,将文化符号嵌入实体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溢价;三是通过教育体验发展 经济 将文化知识转化为体验服务,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盈利模式。
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不仅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旅游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和品牌价值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实现为文化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社会动力,而良好的文化保护又为经济价值的持续创造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一理论框架为分析代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也为探索文化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效益奠定了理论基础,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
三、代县文化资本的存量评估与发展现状
代县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本,包括边靖楼、雁门关、文庙、武庙、阿育王塔等众多历史建筑,以及“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代县雁绣”“面塑彩绘”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建筑、美术与手工艺等多个门类,堪称一座跨越千年的“露天博物馆”,为文旅产业发展和独特IP 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潜力巨大。
目前,代县已初步形成以雁门关为核心的历史军事文旅和以古城区为核心的城市古迹观光模式,但整体仍处于传统开发阶段,存在以下问题: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二次消费如文创、体验类项目开发不足;游览方式以静态参观为主,缺乏沉浸式与文化情境体验;品牌影响力有限,未能形成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独特形象。
同时,文化资本转化面临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压力:实物保护形势严峻,资金与人力不足,全国知名度不高,构成发展瓶颈。核心矛盾在于,保护需持续投入,资金却依赖开发收益,而不当开发又可能造成破坏。要破解这一“死循环”,必须依靠创新路径和系统设计。
四、文化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构建基于代县的资源与问题,本文提出三条核心转化路
一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开发边塞军事、古建技艺、非遗手作等主题研学路线,并运用AR/VR 技术和沉浸式剧场增强体验感,实现从观光到体验的转变。
二是构建“代州美学”IP 体系,萃取地方文化元素,联合设计师与高校开发高附加值文创产品;同时推动家庭工坊走向小众化、定制化与故事化,借助电商和社交平台进行内容营销,提升产业价值。
三是推进数字化赋能,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为古建建立数字档案以利保护与展示,并借助短视频、云直播、数字藏品等形式拓展线上传播与消费渠道,打破地域限制。
五、效益分析: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实施上述路径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和多元价值。尽管需投入资金用于数字化存档、IP 开发和场景改造,但产生的效益更为广泛:经济上可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刺激二次消费及文创销售显著增加收入;数字化手段还能节约长期维护成本,提升保护效率;社会层面将创造导游、手艺人和技术员等本地就业岗位,助力青年回流;品牌方面则能提升代县知名度,吸引人才与投资,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此外,经济效益反哺文化传承:既有资金用于保护古建和非遗,也能激发年轻人传承意愿,缓解人才断层问题。同时,文旅发展激活社区,增强居民文化自豪感和获得感,从而构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可持续互动机制。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代县的实践表明,其丰富的古建与非遗资源是乡村振兴中极具潜力的文化资本。实现价值赋能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最终形成经济与发展优势。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制定专项规划,设立文旅基金,优化审批流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二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扶持本地企业及合作社,引进专业团队,推动非遗工坊与设计、电商机构合作,提升产品创新与品牌竞争力。三是促进社会参与,培训村民成为文化传承与经营主体,构建“传承人+高校+社区”合作机制。四是推进数字化赋能,争取将代县纳入省级以上数字化试点,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与智慧平台,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的全国范例。
综上,文化资本赋能乡村振兴既可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也能培育产业、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代县的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