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什么是鼠疫,应该怎样预防

作者

王孝丹

泸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省 甘孜州 626100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具有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属于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我国最猛烈的三个疫源地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云南滇西山地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一、鼠疫的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野生食肉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也是重要传染源。

2、鼠疫患者

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通过呼吸道传播;败血症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跳蚤叮咬传播: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人,将鼠疫传播给人。2、直接接触传播:人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经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3、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通过呼吸、咳嗽等方式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造成鼠疫菌传播。4、实验室感染: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实验室意外事故,可通过吸入、锐器刺伤等途径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鼠疫菌,尤其是参与野外作业、畜牧业、鼠类防治等,与啮齿类动物接触较多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四、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1、腺鼠疫:最常见,表现为发热、寒战,叮咬部位附近的淋巴结(如腋下、腹股沟)剧烈疼痛、肿大,质地坚硬,表面红肿。2、肺鼠疫:病情最严重,起病急,表现为高热、胸痛、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3、败血症型鼠疫:可继发于腺鼠疫或肺鼠疫,表现为高热、休克、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因皮肤发绀、出血,又称“黑死病”),病死率极高。

四、预防措施

预防鼠疫首先应做到“三报三不”,鼠疫的“三报三不”制度是国家为防控鼠疫制定的核心措施。“三报”内容:1、报告疫区病死鼠:鼠类异常死亡可能是鼠疫流行的前兆,需及时上报;2、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早发现病人可阻断传播链,防止扩散;3、报告不明原因高热病人和急死病 鼠疫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和快速致死,需专业鉴别。“三不”内容:1、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减少人与潜在宿主的接触(如旱獭);2、不剥食疫源动物:通过血液、皮毛接触可能感染; 3、不私自携带相关动物及产品出疫区:防止疫情跨区域蔓延。此制度通过切断传播链和保护易感人群,形成立体防控网,是鼠疫防控的基础准则。

具体措施:1.控制传染源:加强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的防治,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发现病鼠、病兽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定期灭蚤:处理动物时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戴手套、穿防护服。3.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前往鼠疫流行地区,尤其避免接触早獭等野生动物。从事高危职业(如野外工作者)可接种疫苗(需提前咨询防疫部门),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尤其是有鼠类接触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鼠疫防控无小事,每一份警惕都是守护生命的屏障。让我们携手筑牢“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防线,从个人防护的细节做起,从主动配合防控开始,凝聚全社会共同之力,定能将风险化解于未然,守护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