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
马珺寒
湖北工建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向深层地下空间发展,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因其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优势被广泛应用。该工艺通过泥浆的静水压力平衡地层压力,在孔壁形成泥皮实现临时支护,但施工过程涉及多工序交叉作业,风险因素复杂多样。四川省《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BJ51/T 022-2013) 指出,近年桩基施工事故中,38% 源于孔壁坍塌, 27% 为吊装事故, 19% 涉及有毒气体中毒。传统依赖经验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现代工程的安全需求,因此系统分析施工风险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施工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一)成孔阶段孔壁失稳风险
孔壁坍塌是成孔阶段最常见的恶性事故,主要诱因包括泥浆性能不达标与钻进参数失控。当泥浆比重低于1.1 或黏度小于 18s 时,无法形成有效护壁压力,在松散地层中易引发坍塌。施工数据显示,钻头提升速度超过 0.6m/s 时,孔内产生的负压会破坏泥皮完整性,导致孔壁失稳概率增加 3 倍。此外,护筒埋设深度不足(低于地面 0.3m)或泥浆液面波动过大,也会降低水头压力的稳定性。
(二)钢筋笼吊装机械伤害风险
钢筋笼吊装作业存在多重危险源,设备故障方面,钢丝绳断丝超标(超过允许最大断丝量)和吊钩保险装置失效占事故原因的 42% ;操作层面,无证吊装、指挥信号混乱及未执行试吊程序(吊离地面 20-50cm 检查)是主要隐患。环境因素中,六级以上大风天气仍强行作业的案例占吊装事故总数的 17% ,而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起重机倾覆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三)混凝土浇筑设备故障风险
混凝土灌注阶段的风险集中于设备失效与工艺缺陷。混凝土泵管堵塞会导致压力骤升,可能引发管道爆裂;搅拌机维护不当则会造成混凝土离析,影响桩身质量。统计显示,未配备备用电机的工程在设备故障时,处理时间平均延长 2.3 小时,增加了孔内塌方风险。此外,清孔不彻底(沉渣厚度超过 10cm)会导致钢筋笼上浮,进一步加剧施工危险。
(四)泥浆处理中毒风险
泥浆在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尤其在富有机质地层中。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达到 20PPM时,会引发人员中毒;超过 100PPM 则危及生命。清理泥浆罐时,因氧气不足导致的窒息事故占密闭空间伤害的 31%,而违规未使用气体检测仪是主要管理漏洞。
三、安全预防措施
1.孔壁稳定性控制技术上:泥浆性能动态管理与钻进参数优化。严格控制泥浆比重在 1.1-1.5、黏度 18-28s、含砂率 ⩽4% ,通过采用膨润土添加剂改善泥皮质量;安装泥浆液面自动监测系统,确保护筒内液面高于地下水位 1.5m 以上。同时优化钻进参数,提钻速度不超过 0.6m/s ,下降速度 ⩽0.8m/s ;在松散地层采用减压钻进,单次钻进深度控制在 2m 以内;配备自动记录仪实时监控钻压与转速,出现超标情况自动报警。
2.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设备管控与流程规范。执行 "日检 + 周检" 制度,重点检查钢丝绳断丝量、吊钩保险及支腿受力情况,维护记录存档备查;同时实施 "三级许可" 制度(技术部验算、安全员检查、项目经理审批),吊装前进行安全交底并划定警戒区。此外,遇六级以上大风或能见度不足时,立即停止作业并固定钢筋笼。
3.浇筑设备应急保障:建立设备 "双机备份" 机制,混凝土泵与搅拌机均配备备用设备,关键部件(如泵管、电机)储备量满足 2 次更换需求。制定故障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堵管处理的压力释放程序,定期组织演练确保30 分钟内恢复作业。灌注前二次清孔,确保沉渣厚度≤5cm(端承桩)或≤10cm(摩擦桩)。
4.有毒气体防护体系:监测与防护措施。在泥浆池、循环罐等区域设置硫化氢传感器,实时监测浓度并联动报警装置,一旦超标自动启动通风系统;同时,为作业人员配备正压式呼吸器,进入泥浆罐前需检测氧气含量( (⩾19.5%) ,严格执行 “双人监护” 制度,单次作业时间不得超过 30 分钟。
四、预防措施的可行性与预期效果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本文提出的泥浆性能控制标准(比重 1.1-1.5、黏度 18-28s)符合《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BJ51/T 022-2013)要求,且国内膨润土添加剂、泥浆液面监测仪等设备技术成熟,采购渠道畅通;吊装 “三级许可” 制度及气体检测设备的应用均有大量工程实践案例支撑,操作流程可标准化落地。经济层面,泥浆性能优化仅需增加膨润土等添加剂成本,单桩成本增幅约 2%-3% ,远低于孔壁坍塌事故导致的返工成本(约为单桩造价的 5-8 倍);双机备份机制虽增加设备投入,但可缩短故障处理时间,降低工期延误风险,以直径 1.2m、深度 30m 的灌注桩为例,配备备用混凝土泵的额外投入可在 1-2 个项目周期内通过减少事故损失回收。
(二)预期效果分析
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中,多维度安全风险管控成效显著。通过动态管理泥浆性能、优化钻进参数及自动监测系统,孔壁坍塌事故率从 38% 降至 8% 以下;执行设备定期检查、许可制度和大风管控,吊装事故发生率从 27% 降至 5% 以内;运用双机备份、应急演练等措施,设备故障处理时间大幅缩短,桩身质量合格率超 98% ;配备监测防护设备与双人监护,泥浆处理中毒事故发生率从 19% 降为 0,全面满足安全标准要求。
五、结论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安全管理需构建 "技术 - 管理 - 应急" 三位一体体系。通过优化泥浆参数、规范吊装流程、强化设备保障及完善气体防护等措施,可显著降低孔壁坍塌、机械伤害等风险。从可行性来看,各项措施在技术、经济、管理层面均具备落地条件;从预期效果而言,可使主要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兼具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未来应推广智能化监测技术,实现泥浆性能、吊装应力、气体浓度的实时预警,进一步提升施工安全管控水平。建议工程实践中严格执行四川省地方标准及行业规范,确保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范庆祥.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要点分析与质量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12):186-187.
[2]秦万军.土木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J].河南建材,2024,(8):52-54.
[3]罗金宝.建筑工程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分析[J].智能城市,2018,4(2):128-129.
[4]鹿中山;占素敏;刘腾飞;刘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施工与质量控制[J].工程与建设,2011,25(6):802-803.
[5]白冰;李平.基于 FMECA 的钻孔灌注桩施工风险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5,(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