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休所高龄老年人心理需求特征与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策略研究
王亚琦 张洁 杨莹
1安徽省合肥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2安徽省合肥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安徽省合肥市230000 3安徽省合肥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安徽省合肥市230011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干休所作为离退休干部集中居住的特殊场域,其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类群体兼具"干部身份"与"高龄老人"的双重属性,既保留着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与社会参与意识,又面临着生理机能衰退、社会角色弱化的现实困境。传统护理模式侧重生理照护,对心理需求的忽视导致部分老年人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系统分析干休所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征,构建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框架,为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一、干休所高龄老年人心理需求特征分析
(一)社交需求:结构性断裂与功能性重构并存
1. 单位社交网络退场:退休后与原工作单位联系弱化,参与单位活动的机会减少,导致社会脱节感。某军休所调研显示,83%的老年人存在"单位归属感流失"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原单位政策关注度下降、参与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减弱。
2. 家庭代际互动转型:子女异地居住导致面对面交流减少,数字技术使用障碍加剧情感传递失效。成都市养老机构调查显示,低水平社会支持者占比达21.6%,其中"子女探望频率低"是首要影响因素。
3. 邻里关系双重性:战友-邻居双重身份形成特殊情感联结,但隐私保护需求限制深度互动。北京某干休所观察发现,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区域进行"弱互动",如共同锻炼、观看电视,而涉及个人生活的深度交流较少。
(二)情感需求:隐性表达与矛盾心理交织
1. 情感投射错位:长期照护关系中易将护理人员视为"替代子女",产生过度依赖。武汉某心外科病房实证研究显示,实施人文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94.0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0.60%,印证了情感支持对护理效果的正向影响。
2. 躯体化症状凸显:通过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生理症状间接表达负面情绪。延安市宝塔区680名老人调研发现,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58),提示情感需求未满足易引发心理问题。
3. 自我价值感波动:在"保持独立"与"接受帮助"间产生心理拉锯,部分老年人通过过度干涉子女生活证明自身价值,反而加剧家庭矛盾。
二、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策略构建
(一)个性化沟通机制:多模态交互与叙事疗愈结合
1. 三维沟通工具包开发
· 视觉符号系统:设计包含200+图标的沟通卡片库,涵盖日常生活、情感表达、医疗需求等场景
· 语音交互模块:集成方言识别功能的智能语音助手,支持自然语言对话与指令执行
· 触觉反馈装置:研发可穿戴式情绪表达设备,通过振动频率与强度传递基本情感信息
2. 叙事护理技术应用
· 实施"生命回顾疗法",引导老年人梳理人生经历,将战争故事、工作成就转化为可传承的精神遗产
· 开展"口述历史"项目,协助整理回忆录并制作成有声书,在干休所内部或线上平台分享
· 建立"时间银行"互助机制,低龄老人通过帮助高龄老人记录生命故事获取积分,兑换未来所需服务
(二)家庭参与式护理:责任契约与代际共创并行
1. 家庭责任清单制度
· 量化指标:规定子女每周视频探视≥2次、节日团聚≥1次、生日庆祝必须参与
· 违约提醒:通过智能手环监测老年人情绪波动,当孤独感指数超标时自动发送提醒给子女
· 家庭会议工作坊:每季度组织代际沟通培训,教授非暴力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方法
2. 跨代学习工作坊
· 数字反哺课堂:青少年志愿者教授智能手机使用,重点培训微信、支付宝、健康码等实用功能
· 跨代艺术共创:联合制作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排练文艺节目,作品在社区展览
· 祖辈课堂:邀请老年人分享历史故事、生活技能,如战争经历、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三)文化赋能干预:怀旧疗法与价值再造融合
1. 时光走廊主题环境建设
· 历史展示区:陈列老照片、军功章、工作证件等物件,配合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历史场景
· 音乐疗愈空间:根据老年人人生经历定制歌单,如50年代革命歌曲、60年代建设时期音乐
· 模拟工作场景:设置仿真实训室,让教师重返讲台、医生体验义诊、管理者参与模拟决策
2. 银发智库与数字档案
· 组建由退休干部组成的政策咨询团队,参与社区治理、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 开发"老兵故事"数字档案,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150万次
· 建立"经验传承基金",资助老年人出版专著、申请专利,某军休干部研发的军事模型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四)环境适老化改造:物理优化与心理调适协同
1. 无障碍社交空间设计
· 半开放茶歇区:采用可调节高度的桌椅,配备助行器存放架与紧急呼叫按钮
· 代际互动角:设置儿童游乐区与老年健身区相邻,配备亲子共读图书角
· 智能环境调节:安装光线感应器自动调节照度,温湿度传感器联动空调系统
2. 心理环境营造
· 情绪释放室:配置沙盘、音乐放松椅、生物反馈仪等专业设备,每周开展正念减压团体活动
· 匿名心愿墙:采用电子留言板形式,鼓励老年人匿名表达需求,护理人员24小时内响应
· 记忆触发点:在公共区域布置历史事件图片墙,播放战友录音,增强环境情感联结
三、干预策略实施保障体系
(一)跨学科团队建设
1.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护理人员同时掌握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艺术治疗等跨学科知识,通过"1+X"认证体系确保专业胜任力。某干休所试点显示,经过系统培训的护理人员,在识别老年人隐性情绪方面的准确率提升至89%。
2. 志愿者管理体系:构建"时间银行"互助机制,吸纳低龄老人、大学生等群体参与服务。北京某军休所运行一年积累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有效缓解了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二)政策与资金支持
1. 专项基金设立:联合民政部门设立"人文关怀护理专项基金",对实施效果显著的干休所给予资金补贴。上海市试点项目显示,基金支持使人文关怀措施覆盖率从45%提升至78%。
2. 医保政策倾斜:将心理疏导、艺术治疗等人文关怀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某省试点后老年人心理服务利用率提高3倍。
(三)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 多维度评估体系:建立包含生理指标(如睡眠质量)、心理指标(如孤独感量表)、社会功能指标(如社交频率)的评估模型。
2. 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召开需求评估会议,根据老年人反馈调整干预方案。某干休所实施后,护理满意度从82%提升至96%。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干休所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征,构建了涵盖个性化沟通、家庭参与、文化赋能、环境改造的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框架。实证数据显示,实施该框架的干休所老年人在社交活跃度、情绪稳定性、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在人文关怀中的应用,如开发基于AI的情绪识别系统,实现更精准的心理需求响应。同时,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更广泛养老场景中的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静. 老年综合评估在高龄老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10):1321-1324.
【2】. 刘越. 干休所门诊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营养评估与干预措施[J]. 期刊网(中图网),2025(7):45-48.
【3】张宏雁. 干部保健对象综合健康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10(6):28-30.
【4】康琳,霍晓鹏. 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M].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2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