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碳效应评估及碳汇潜力分析

作者

唐晨

新疆鸿源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830000

一、引言

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格局中占据着关键位置,但长久以来,该流域一直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会致使土壤肥力下滑,土地退化,而且还会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全力推动“ 双碳” 目标的大环境下,仔细探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举措的减碳效益及其碳汇潜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举措,既可优化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削减水土流失引发的不良后果,又能在固碳减排上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助力“ 双碳” 目标的达成。

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与碳循环关系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每年有大量泥沙随着水流从上游地区冲刷而下,不仅带走了宝贵的土壤养分,更携带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这一过程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表明,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释放,从而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当土壤遭受侵蚀时,深埋其中的有机碳被暴露至地表,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这一自然过程的加速不仅减少了土壤的碳储存能力,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温室效应。同时,水土流失还直接破坏了植被生态,减少了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能力,使得碳循环的自然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由水土流失引发的碳循环紊乱现象,不仅对黄河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扩展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了长期威胁。

三、水土保持措施的减碳效应评估

3.1 植被建设的碳汇作用

植被建设属于黄河流域重要的水土保持手段之一,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之类的方法来加大植被覆盖度,就可以明显改进碳汇水平,植被凭借光合作用吸纳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把它变成有机物储存起来,各种植被的碳汇能力有所不同,乔木林因为生物量多,生长周期长,一般碳汇潜力较大,像在黄河流域某些地方种下的刺槐,侧柏这些乔木林,经过长时间生长,存留了很多生物量,很好地固定住二氧化碳,灌木和草本植物虽然单株碳汇能力比较弱,不过它们分布广,生长快,在守住水土的同时,群体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作用也不小,据估计,黄河流域植被建设每年可达成不少碳汇量,对削减大气里二氧化碳浓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3.2 梯田修筑的固碳减排效应

梯田修筑改变了地形地貌,减慢了水流速度,减轻了水土流失,从减碳角度看,梯田作用很大,一方面梯田可以截留土壤,使土壤里的有机碳留在原地,不会因为流失而被带到大气中,起到保土保碳的效果,另一方面梯田改良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利于植被生长,间接提升了植被碳汇,而且,由于削减了水土流失,减小了因土壤侵蚀引发的碳排放,做到减蚀减排,在一些黄土高原地方,大规模修建梯田之后,土壤侵蚀量大幅下降,相应地,碳排放也大幅度下降,而且,土壤里的有机碳含量有所上升,体现出梯田减碳的综合效益。

3.3 淤地坝建设的固碳效应

淤地坝属于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特有工程措施,它通过拦截泥沙,淤积而成坝地,这个过程中,很多泥沙带着的有机碳被固定在坝地中,从而达成长时间的固碳,淤地坝的固碳作用具备延续性,随着时光流逝,淤积的泥沙和有机碳不断增多,而且,淤地坝形成之后,其土壤状况得以改善,有益于植被生长,碳汇能力也得到加强,拿一些小流域来说,创建淤地坝以后,不但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碳,变成重要的碳汇场所,据有关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众多淤地坝所积累的碳量颇为可观,给区域碳循环带来积极影响。

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碳汇潜力分析

4.1 未治理区域的潜力

虽然黄河流域在水土保持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再进一步的进行植被建设、梯田修建以及淤地坝修建,碳汇量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一些偏远山区,如果大规模的进行植树造林,按照适合的树种以及种植密度进行规划,随着植被的生长,会逐渐产生新的碳汇。对于适合修筑梯田和修建淤地坝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可以挖掘出巨大的碳汇潜力。预计未来对这些未治理区域进行治理之后,黄河流域的碳汇量将会大幅增加。

4.2 已治理区域的提升潜力

在已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地方,仍然存在碳汇潜力,一方面,对现有的植被加以改良,比如合理间伐,补植优良树种等等,推动植被健康成长,提升碳汇效率,对于已修筑好的梯田,改进灌溉与施肥方法,改良土壤品质,加强植被生长情况,从而增进碳汇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已有的淤地坝执行保护和改良,提升其拦沙固碳的能力,部分老化的淤地坝若被加固并扩容,就会增多泥沙淤积量,进而固定更多有机碳,通过这些办法,已治理的地区碳汇潜力会被进一步挖掘出来,给黄河流域碳汇能力提升赋予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在减碳效应上取得显著成果,植被建设、梯田修筑以及淤地坝建设这些措施从各自角度达成固碳减排,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并调节了碳循环,未治理区域和已治理区域同样存在可观的碳汇潜能,今后需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合理规划并执行各类措施,深入挖掘碳汇潜能,加强对水土保持措施减碳效应及碳汇潜能的监测与研究,给政策制定和措施改进给予科学依据,通过不懈努力,做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碳汇能力同步发展,为国家“ 双碳” 目标的达成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郜国明.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思考[J]. 人民黄 河,2024,46(12):11-16.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12.002.

[2]李博. 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极端降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匹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评估[D].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4.

[3]黄明,王宇露.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人 民黄河,2024,46(10):109-115.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10.019.

[4]靳峰,周颖,郭璐,等. 基于熵权 TOPSIS 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 持 治 理 综 合 效 益 评 价 [J]. 中 国 农 村 水 利 水 电 ,2024(12):80-89.DOI:10.12396/znsd.240483..

[5]姚文艺,焦鹏.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空间均衡性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23,37(1):1-7,22. DOI:10.13870/j.cnki.stbcxb.2023.01.001.

[6]牟极,杨正华,张芮,等. 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 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2022(7):35-38.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2.0 7.013.

[7]叶合欣,李婉娇,苏海涛,等. 黄河流域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生态现状和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 广东水利水电,2023(9):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