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全行为管理在施工现场垂直交叉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杰成

云南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一、引言

2019 年以来,全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呈现高发态势,据统计,2019 年5 月 10—23 日(14 天内),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死亡事故 11 起,其中高处坠落 6 起、物体打击 2 起、坍塌 2 起、机械伤害 1 起,暴露了行业在立体作业风险管控中的突出问题。作为事故高发场景,垂直交叉作业因上下层作业面立体重叠、人员设备交叉互动,易引发物体坠落、工具碰撞等连锁风险,成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难点。本文结合遵义实地蔷薇国际项目实践,探讨高周转模式下垂直交叉作业的安全行为管理策略。

二、工程概况

2.1 项目基本信息

实地·蔷薇国际项目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总建筑面积约 38万㎡,涵盖 15 栋 28-34 层高层住宅( 260,505m2 )、地下室( 68,969m2 )、商业(15,271 ㎡)、洋房( )及别墅( )。项目体量大、业态复杂,施工高峰期多工序、多班组同步作业,垂直交叉作业场景频繁。

2.2 垂直交叉作业成因分析

受房地产 “ 高周转” 模式驱动,房企普遍压缩开盘周期(从拿地到开盘约 8 个月,部分企业如碧桂园推行 “ 456” 模式:4 个月开盘、5 个月现金流回正、6 个月滚动开发)。为满足预售条件,项目采取 “ 主楼优先、裙楼及车库滞后” 的施工策略,导致主楼主体施工(20 层以上外架搭设、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与车库基础工程(旋挖桩、承台施工)、裙楼结构作业同步进行,形成典型的立体交叉作业环境。以部分楼栋为例(见表 1),最短开工至预售工期仅 28 天(G13 栋),工期压缩加剧了垂直作业面的风险叠加。

表 1 部分楼栋施工周期统计表

在此类作业场景中,主楼作业层的材料堆放、工具使用、外架拆除等环节若管控不当,易导致钢管、扣件、混凝土碎块等物体坠落,对下方基础作业人员构成直接威胁;同时,下方机械施工产生的振动、粉尘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干扰上层作业人员注意力,诱发误操作。

三、垂直交叉作业安全行为管控措施

针对 “ 人、物、环境、管理” 四要素,项目从组织、技术、经济、管理四个维度构建系统化管控体系。

3.1 组织行为:构建责任明晰的管理架构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安全总监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项目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等 12 项核心制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策划》及《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清单》,针对垂直交叉作业区域划定红色风险等级,实行 “ 专人专岗” 管控。建立三级管理网络:项目经理统筹协调,安全总监每日巡查,专职安全员定点盯守,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3.2 技术行为:实施立体化防护技术方案以 “ 隔离风险、缓冲能量” 为原则,制定多维度防护措施:

硬隔离设施:在主楼与车库交叉作业区域搭设悬挑式防护大棚(跨度

12m ,双层 5cm 厚木脚手板满铺,底层增设钢板网),覆盖面积达 800㎡,形成全封闭防护空间;外架施工层设置 20cm 高踢脚板,悬挑架底部采用硬质脚手板全封闭,阻断物体坠落路径。

柔性防护系统:作业层及拆模层外架立面满挂密目安全网(阻燃型,目数 ≥2000 目 /100cm2 ),中层间隔 3 层设置水平兜网(承重 ≥1.5kN/ ㎡),并延伸至结构边缘 1.2m ,确保坠落物体被有效拦截。

智能监测辅助:在防护棚顶部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上层物料堆放及作业行为;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规划材料运输路线,避免垂直运输与地面作业冲突。

3.3 经济行为:建立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正向激励:推行 “ 行为安全之星” 评选,每月对主动清理外架材料、规范挂设钢板网、及时报告隐患的班组和个人,给予 200-1000 元现金奖励,并在工地宣传栏公示表彰;设立 “ 平安班组” 流动红旗,获奖班组享受优先材料调配权。

负向约束:严格执行《“ 三铁六律” 行为准则》,对违规抛物、未正确佩戴安全帽等行为,首次处罚 200 元并停工教育,二次违规清退出场;对隐患整改不力的劳务班组,按隐患等级扣除 1%-5% 当月进度款,倒逼责任落实。

3.4 管理行为:强化全过程动态管控

事前管控:施工前完成三级安全教育(累计培训 2300 余人次),特种作业人员(架子工、起重工等)持证率 100% ;针对垂直交叉作业专项方案,由技术负责人向工长、班组进行 “ 双层交底” ,确保作业人员清楚风险点及防护措施。

事中监督:实行 “ 日巡检、周联查、月大检” 制度,重点检查防护设施完整性、物料堆放合规性及人员操作规范性,累计下发整改通知 47份,闭环率 100% ;与旋挖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在交叉作业中的警戒范围、施工时段及协同机制,指定专职安全员每日现场协调。

事后考核:建立 KPI 考核体系,对工区工长实行安全绩效挂钩(占月度考核 30% ),考核指标包括隐患整改率、班组教育覆盖率等;对劳务班组实施星级评分,评分低于 70 分者限制承接新任务,推动 “ 全员参与、全员管控” 。

四、实施成效与总结

通过系统化安全行为管理,项目垂直交叉作业区域未发生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事故,安全文明施工达标率提升至 98% ,获贵州省 “ 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称号。实践表明,高周转模式下的安全管理需突破单一技术防护思维,通过组织保障筑牢责任链条、技术创新提升本质安全、经济杠杆激发参与意识、动态管理消除过程隐患,形成 “ 四位一体” 的管控体系。

当前,全国 “ 安全生产月” 活动持续推进,项目将以 “ 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 为主题,开展应急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未来,需持续探索智能化安全管理工具(如 AI 违章识别、无人机巡检)与传统管理手段的深度融合,为建筑施工安全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作业人员 “ 三铁六律” 行为安全准则(2019)[Z].

[2] GB 5725-2020 安全网国家标准 [S].

[3] JGJ 80-2016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