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青年宣传队伍建设

作者

薛立刚 刘展榕 尹东烨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卷烟厂 250100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宣传工作不仅承担着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内部共识的职责,更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彰显制度优势的时 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已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出即时性、碎片化、圈层化的特 峻挑战。青年员工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对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新型传 有天然 能够精准把握年轻群体的话语体系与接受心理。如何将这种先天优势转化为宣传工作的创新动能,构建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青年宣传队伍,成为国有企业提升软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课题。

二、青年宣传队伍的价值定位与现存困境

2.1 青年宣传队伍的独特价值

青年宣传队伍在国有企业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话语体系的转化能力上。他们能够将企业发展战略、党的创新理论等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易于理解的网络语言、鲜活案例,消解传统宣传中存在的“说教感”。其次,青年群体对新兴技术的快速掌握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动漫动画、虚拟数字、互动H5 等技术手段,丰富宣传形式,增强内容的沉浸感与传播力。此外,青年员工身处生产经营一线,更了解基层实践中的感人故事与真实需求,能够挖掘出更具感染力的宣传素材,实现从“自上而下”的传播向“双向互动”的沟通转变。在国有企业品牌宣传中,青年宣传队伍更是连接企业与外部年轻潜在受众的天然桥梁,有助于打破国有企业在公众认知中的刻板印象。

2.2 当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尽管青年宣传队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实际建设中仍存在诸多瓶颈。其一,队伍结构不稳定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国有企业的青年宣传人员以兼职为主,日常工作仍以业务岗位任务为重,难以投入足够精力钻研宣传业务,导致宣传工作呈现“阶段性热情”特征,缺乏持续性与系统性。其二,专业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不少青年员工虽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但在新闻采写、舆情研判、内容策划等专业素养上存在欠缺,导致宣传内容要么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堆砌,要么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难以实现思想深度与传播效果的统一。其三,激励机制的缺失制约了工作热情。宣传工作的成效往往难以量化,且在绩效考核中权重较低,与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普遍存在。其四,组织管理体系尚未理顺。部分企业将宣传工作简单归为党建相关部门职责,未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动员优势,导致青年宣传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三、困境背后的深层成因分析

3.1 组织管理层面的结构性矛盾

国有企业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与青年宣传工作的创新需求之间存在天然张力。宣传工作多由党委直接管理的党的工作部门统筹,但部门内设岗位多聚焦于传统媒体运营,对青年队伍的专项管理缺乏制度设计。团组织虽与青年联系紧密,但在资源调配、考核权限上受到限制,难以有效推动青年宣传工作的常态化开展。这种“党委抓总但精力有限、团委主抓但权限不足”的局面,导致青年宣传队伍处于“边缘化”管理状态,缺乏清晰的建设规划与资源保障。

3.2 能力培养体系的脱节现象

当前国有企业对青年宣传人员的培养,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内容”“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培训内容多集中于新媒体工具的基础操作,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企业发展史、舆情应对策略等深层次内容涉及不足,导致青年员工在创作中容易出现价值偏差或内容空洞。同时,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缺乏有效衔接,青年员工往往处于“自学成才”的状态,难以形成系统的专业能力。

3.3 价值认同与职业发展的错位

青年员工对职业发展的期待与宣传工作的定位之间存在认知落差。在“重生产、轻宣传”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宣传工作常被视为“辅助性”“边缘性”任务,难以获得与业务岗位同等的重视。青年员工若将主要精力投入宣传工作,可能面临业务晋升缓慢的风险,这种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多数人对宣传工作持“短期参

与”而非“长期深耕”的态度,难以形成职业认同感。

四、青年宣传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4.1 构建协同联动的组织管理机制

破解青年宣传队伍管理困境,需建立“党委领导、宣传部门主抓、团组织协同、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国有企业应将青年宣传队伍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明确党委对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责任,定期研究青年宣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宣传部门应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制定青年宣传人才培养规划,牵头开展业务培训与项目策划。团组织可依托其组织优势,建立覆盖各层级的青年宣传骨干网络,通过“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等载体,激发青年参与热情。同时,需在基层单位设立专职或兼职宣传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避免因人员流动导致工作断层。

4.2 打造分层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

能力建设应遵循“政治素养为先、专业能力为基、创新思维为要”的原则,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在政治素养培育方面,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教育等内容融入日常培训,通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红色故事宣讲”等形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宣传观。专业能力提升可采用“理论培训+实战锻炼”模式:理论层面开设新闻写作、视频剪辑、动画动漫制作等课程,邀请媒体专家与企业资深宣传人员授课;实战层面组织青年参与重大项目宣传、典型人物报道等任务,在实践中提升策划、采编、传播能力。创新思维培养则需鼓励跨界学习,通过组织青年参与行业论坛、新媒体创意工作坊等活动,借鉴外部优秀经验,打破思维定式。

4.3 建立多元激励与职业发展通道

激发青年宣传队伍的内生动力,需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短期奖励与长期发展相衔接的激励体系。在考核机制上,应将宣传工作成效纳入青年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从内容质量、传播效果、团队贡献等维度设置量化指标,与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在职业发展上,可建立“宣传骨干晋升通道”,对表现突出的青年宣传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竞聘中给予倾斜,甚至设立专职宣传管理岗位,为其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精神激励方面,可通过“优秀青年宣传工作者”“创新宣传案例”等评选活动,增强青年的职业荣誉感;搭建内部交流平台,展示青年创作成果,营造重视宣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4.4 创新宣传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青年宣传队伍的活力最终要体现在宣传实践的创新上。在内容创作上,应引导青年深入挖掘企业发展中的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故事,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相结合,推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例如,通过“青年眼中的企业发展史”系列报道,让青年员工讲述身边的改革故事;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题材,展现青年技术骨干的成长历程。在形式创新上,鼓励运用Vlog、动漫、互动游戏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与传播力。

五、结论

国有企业青年宣传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组织架构、能力培养、激励机制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唯有充分信任青年、赋能青年、成就青年,才能激发其在宣传工作中的创新潜能,使青年宣传队伍真正成为传播企业声音、凝聚青年力量、彰显国企担当的生力军。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青年宣传队伍建设不仅关乎国有企业的形象塑造,更关乎企业能否在时代变革中赢得青年、赢得未来。通过持续优化建设路径,推动青年宣传力量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必将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

参考文献

[1] 信息日报。探析新媒体时代下的国有企业宣传工作 [EB/OL]. (2025-03-14)[2025-08-21].

[2] 中卓出版集团。加强央企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EB/OL]. (2025-01-30)[2025-08-21].

[3] 中国青年网。争当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青春先锋 [EB/OL]. (2024-12-17)[2025-08-21].

[4] 首都建设网。数字化转型赋能国企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EB/OL]. (2025-04-29)[2025-08-21].

[5] 中国共青团网。共青团中央关于实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学生 “青年实干家计划” 的意见 [EB/OL].(2024-04-11)[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