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色经典 + 项目式学习”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徐英姿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明德北中学街正博中学075000
引言: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注重通过阅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价值观。红色经典作品承载革命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蕴含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但在实际课堂中,红色经典往往被局限在文本分析与知识传授层面,缺少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关怀的有效联系,导致德育效果有限。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做中学”的教育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与跨学科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红色经典教学注入新活力。二者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还能在研究、讨论和实践中促进价值观的内化与行为自觉,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将从理论依据、教学实践与路径探究等角度展开研究,为高中语文德育创新提供参考。
一、红色经典与项目式学习结合的理论价值
1.1 红色经典的德育价值
红色经典作品包括革命诗文、红色小说、历史传记及相关影视改编文本等,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奋斗与牺牲,集中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伟大的牺牲精 烈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阅读材料,更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 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日》等红色经典,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 不屈 感共 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红色经典的教育功能在于其情感感染力与思想启迪力,能够帮 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坚韧意志与责任担当,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1.2 项目式学习的教育功能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它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成果创造。在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制定计划、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并完成成果展示,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相较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意义,提升综合素养。将项目式学习与红色经典教育相结合,能够打破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让学生在研究、讨论、写作、演绎等活动中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从而增强红色经典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二、高中语文“红色经典+项目式学习”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2.1 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
在实际课堂中,红色经典教学往往侧重于文本语言和写作技巧的分析,缺乏对思想内涵和现实价值的挖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需求,导致红色经典内容对学生而言显得抽象和遥远,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2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探究
许多红色经典课堂仍沿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课堂活动单一,缺乏探究性与互动性,学生只能在被动聆听中接受知识,缺少在真实任务中主动思考与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削弱了红色经典的感染力,也限制了德育渗透的深度与广度。
2.3 教学评价局限,忽视过程体验
当前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关注。红色经典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如果评价体系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就难以全面体现其育人价值,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与自觉的行为认同。
三、“红色经典+项目式学习”德育渗透路径的构建
3.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红色经典中的故事与现实社会、校园生活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红岩》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青春奋斗与责任担当,从而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通过影片欣赏、情景再现和故事讲述等方式,增强红色经典的直观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2 任务驱动,开展项目探究
将红色经典融入项目式学习,需要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项目任务。例如,可以设置“重走长征路”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查阅史料、制作手册、模拟采访,最终形成成果展示;或设计“红色人物传记创作”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人物研究与写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红色经典的理解,还在探究与合作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3.3 多元评价,注重过程体验
在“红色经典+项目式学习”的课堂中,评价应多元化,既关注学生成果展示的完整性与创造性,也关注其在项目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合作态度和价值认同。教师可以采用学习日志、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德育效果。通过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鼓励学生持续投入,还能促进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四、实践成效与启示
在一些学校的教学实验中,将红色经典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某高中开展“红色诗文吟诵与创作”项目,学生在阅读红色经典诗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与创作,并通过舞台表演进行展示。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更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又如,“红色故事口述史”项目中,学生通过采访老一辈革命者或亲历者家属,整理成文字和影像资料,在分享交流中形成了深厚的情感共鸣。这些实践表明,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让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其启示在于,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项目化学习的优势,推动语文教学从“知”向“行”转变,从“学”向“用”拓展。
结论:高中语文“红色经典+项目式学习”的融合,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新的路径。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情感感染力和思想引领力,而项目式学习能够通过任务驱动和实践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两者结合能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层面实现多重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多元评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红色经典的思想内涵,还能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认同和自觉的责任担当。未来,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和跨学科合作,拓展德育渗透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红色经典教育走向生活化与常态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石 瑞 卿 . 红 色 文 化 为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注 入 新 动 能 [N]. 语 言 文 字报,2024-12-18(005).DOI:10.38282/n.cnki.nyyzb.2024.000590.
[2] 张秋霞. 语文教学走向“ 实践” — — 高中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J]. 试题与研究,2024,(25):120-122.
[3] 张晓宇.高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DOI:10.27267/d.cnki.gqfsu.2024.0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