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教学法的中学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王骏
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一、引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社会责任"列为生物学核心素养。这一转向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实现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在这一背景下,"事件教学法"应运而生。该教学法以真实或模拟的生物科学事件为载体,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反思迁移,构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习体验。本研究旨在系统阐述事件教学法的理论内涵,构建其实践模型,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验证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有效性。
二、事件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事件教学法融合了东西方哲学智慧。西方事件哲学强调"事件"作为真理显现的契机,认为主体通过参与事件实现认知跃迁;中国传统的"事上磨练"思想则主张在具体实践中体悟道理,与当代体验式学习理论高度契合。二者的融合为事件教学法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
(二)教育学依据
从杜威的"做中学"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普遍强调真实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事件教学法继承这一传统,将"生物科学事件"作为连接抽象概念与真实世界的桥梁,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
(三)与核心素养的契合性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均能在事件教学中找到落脚点:生命观念通过事件中的生物学现象得以具象化;科学思维在事件探究过程中得到训练;探究实践本身就是事件处理的主要方式;社会责任则在事件涉及的社会议题讨论中得到培养。
三、事件教学法的系统构建
(一)核心要素
1.事件选择标准:兼具学科本质性和教育价值性,包括科学史实、科研进展、社会议题等类型。
2.教学流程设计:形成"即事明理-因理行事-事理相生"的闭环:
即事明理:通过事件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因理行事:设计探究任务,在实践中建构知识;
事理相生:引导迁移应用,实现素养内化。
3.支持系统:包括事件资源库、教学设计模板、素养评价工具等。
(二)操作模型
构建"三层五维"的实施框架:
1.理论层:明确教学法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原理;
2.策略层:开发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
3.实践层:形成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个维度包括:理论指导、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效果评价。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典型案例设计
以"传染病防控"主题单元为例:
1.事件选择: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真实事件背景。
2.素养培养路径:
生命观念:分析病毒特性与传播机制的关系;
科学思维:通过疫情数据建立模型预测传播趋势;
探究实践:设计校园疫情防控方案;
社会责任:讨论疫苗接种的伦理问题。
3.教学过程:
呈现真实疫情数据和新闻报道;
引导学生分析病毒传播的生物学原理;
分组设计防控方案并答辩;
开展"自由与安全孰重"的伦理辩论。
(二)实施效果
在某中学初二年级进行的准实验研究表明:
1.实验班在科学思维测试中的平均分较对照班提高 23.5% ;
2.社会责任意识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学生在"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参与意愿"两个维度显著提升;
3.学生作品分析表明,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有明显进步。
五、讨论与建议
(一)创新价值
1.教学范式转型: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的转变;
2.课堂生态重构:打破传统课堂时空界限,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3.评价方式突破:开发针对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工具。
(二)实施建议
1.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事件设计与课程整合能力培训;提升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
2.资源建设:
建立区域共享的事件资源库;
开发配套的教学设计模板。
3.制度保障:
调整教学评价标准,重视素养发展提供必要的课时和空间支持。
(三)研究展望
1.进一步验证在不同学段、不同内容领域的适用性;
2.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
3.完善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六、结论
事件教学法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为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该教学法以真实事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情境-探究-反思-应用"的学习闭环。实践证明,其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高阶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实证研究范围,持续优化实施策略,推动生物学教学向素养导向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