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校—园”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钟戈

清远市技师学院 广东省清远市 511500

引言

在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技工学校在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专业领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题就是如何做到专业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紧密衔接,成为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的重要机制,“校-园”合作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建立技校与幼儿园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接受职业熏陶,为此,对推进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系统梳理当前“校—园”合作的建设现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优化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技工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校—园”合作的建设现状

(一)技工学校幼教专业发展概况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对幼儿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幼师专业,一门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幼儿教育人才的学科[1]。在当下社会,随着家长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具备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幼师变得愈发抢手。相比高等师范院校,技工学校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其幼教专业通常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儿童心理学、幼儿卫生与保健、音乐与美术基础、幼儿游戏指导等,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因此,选择幼师专业,不仅意味着将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更意味着将开启通往广阔就业市场的大门。

(二)当前“校—园”合作的基本模式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主导、与就业相挂钩的,主要集中于产学研结合、定向委培、就业导向和五阶段培养模式四种: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互取所长,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定向委培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特定技术或特定产业的专业人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五阶段培养模式是指依据市场、分析、教学、管理及评价等阶段设计人才培养模式[2]。目前,技工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在推进“校—园”合作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集中实习 + 分散见习”为主的合作模式。

二、“校—园”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

“校-园”合作多依靠临时接触或口头协议,缺乏明确的书面协议和制度保证,致使合作关系不能体系化,一方面,园所接收实习生的时间和人数可能因人手紧张或工作安排临时而随意变更,从而影响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学校与园所形成常态化对接的关键环节,如课程衔接、实操测评等,也存在一定难度,使得实习实训的系统性、专业性有所减弱。由于合作协议对双方权责、合作期限、考核机制等未能明确,一旦人事变动或管理思路调整,往往使原有的合作难以为继,致使学员实习机会不确定,浪费资源。

(二)学校与园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不一致

目前,技工学校与幼儿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评价标准等方面,在“校—园”合作实践中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了合作育人的实效性和连贯性,学校更加强调学生对教育理念、理论知识和教学设计的掌握,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园所则更多地关注保教技能的熟练程度、班级管理的应变能力、与幼儿的互动表现等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3]。这种评估重点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面临着“两张皮”的窘境——实习表现难以完全反映在学校的评估中,而在学业成绩体系中又难以融入园所的反馈,从而造成片面甚至扭曲的评估结果。

三、“校—园”合作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发展导向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是提升“校-园”合作稳定性和制度化水平的关键举措,首先,学校要筛选有办园资质、教学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幼儿园作为合作伙伴,在对区域内优质幼儿园资源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明确共同育人的目标。其次,在合作周期、实习安排、课程共建、互派师资、互评学员、资源共享等核心内容上,合作协议都要做细致的规定,做到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同时,应设置灵活的谈判机制和绩效评估条款,以便双方根据教育政策、市场需求、学生反馈等情况,对合作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二)园所教师参与校内教学与评估

打破学校与园所之间的壁垒,促进园所一线教师对校内教学、学生评价的全过程深度参与,是实现“校—园”协同育人的关键,一方面,学校要依托“引入实操导师”机制,邀请园所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保教实习、班级管理、家园交流等内容的兼职讲师和实操导师参与课堂教学,提升课程的实操导向和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前后,园所教师应作为联合考核的主体之一,针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过程性、终结性考核,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并实施实践考核标准。

结语

虽然目前合作实践已初见成效,但亟须通过制度化、协同化手段优化,还存在机制不合作不稳定、评估制度脱节等制约因素,学校与园所资源互补、目标协同、育人合力的有机统一,有望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园所教师深入参与校内教学与评估全程评估机制等策略实现。今后,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合作平台建设,加强政府、行业、园所等多方参与,为培养德、技、修、适岗、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校—园”合作走向规范化、系统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刘宽宏.一对接,二融合——校“园”协作视角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5,(02):162-164.

[2]严肃.合作育人视角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64-66.

[3]丁玉.“校企园”协同育人模式下的高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