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作者

周玉娟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与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核心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要求将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涉及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理想载体。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应用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

一、项目式学习的教育意义

(一)促进深度学习与知识建

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结构化体系。例如,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学生需结合钠、氯的化合物性质设计提取方案,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串联,形成对元素化合物体系的整体认知。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孤立”的局限,引导学生从“记忆事实”转向“理解本质”。

(二)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强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素养的培育。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钠与氧气的反应,理解反应本质,发展科学思维。例如,在分析氯气与水反应时,学生需从宏观现象(溶液褪色)推导微观机制(次氯酸生成),并联系实际应用(自来水消毒),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解决“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氯碱”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现象、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学生通过设计“钠与氯气反应”实验,不仅掌握操作技能,还能通过实验现象(黄色火焰、白烟)推导反应产物,形成“证据—结论”的逻辑链条。

二、当前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现状

(一)教师观念滞后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对项目式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活动化”层面,认为其仅是“做实验+写报告”的组合,未能把握其以“问题驱动”“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本质。例如,在“氯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可能仅安排学生完成“氯气制备”“钠与水反应”等实验操作,却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究物质性质的本质规律,更未结合工业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这种观念滞后导致项目式学习沦为“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学生难以通过项目实现深度学习与能力提升。

(二)资源支持不足

实验室条件有限是制约项目式学习实施的关键因素。例如,“钠与氯气反应”实验需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但部分学校因缺乏通风设备或反应容器, 难以开展该实验,学生只能通过视频观察现象,失去动手探究的机会。此外,教材中部分项目仅提供主题而无具体实施指导,教师需自行设计驱动性问题、开发实验方案,但因缺乏校本资源支持或跨学科协作,难以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导致项目式学习因“无米下锅”而搁浅。

(三)评价体系单一

现有评价多聚焦于项目成果,却忽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例如,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教师可能仅通过“项目报告是否包含流程图”“数据是否合理”等标准评分,而未关注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中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导致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性价值”被弱化。

三、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主题选择:立足教材,联系生活

主题选择需立足教材内容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为例,设计“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时需围绕钠、氯的提取与应用展开,项目涵盖三个子任务:其一为调查海水中钠、氯的含量及存在形式,学生通过查阅地理资料、分析海水成分图表,明确钠以钠离子形式广泛存在于海水中,氯则以氯离子形式与钠离子共同构成海水主要盐类成分,进而理解海水作为钠、氯资源库的重要性;其二为探究钠、氯的化合物性质,通过实验观察氯气与金属钠、铁等反应的剧烈现象,以及氯气与水反应的可逆性,同时观察钠与水反应的浮、熔、游、响现象及生成碱性物质,总结金属钠的强还原性、氯气的强氧化性及非金属单质性质;其三为设计从海水中提取氯碱的工艺流程,结合工业实际中氯碱工业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的原理,学生需考虑如何从海水中获取饱和食盐水、电解过程中阳极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阴极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并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本质,最终设计出包含海水淡化、粗盐提纯、电解工艺等环节的可行方案,并撰写包含项目背景、实验记录、工艺流程图及可行性分析的项目报告,实现从教材知识到生活应用的有机衔接。

(二)过程设计: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过程设计需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通过合作探究推进项目实施: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环节播放氯碱工业产品应用视频(如食盐精制、漂白剂生产流程),直观展示钠、氯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随后进行问题分解,将“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拆解为“物质性质探究”“工艺设计”“成果展示”三个子任务,明确各阶段目标;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分组完成氯气制备、钠与水反应等实验,记录现象并分析原理;方案设计阶段需结合实验数据设计从海水提取氯碱的工艺流程,考虑原料预处理(海水晒盐、粗盐提纯)、电解条件控制等关键环节,最终撰写包含实验记录、流程图、可行性分析的项目报告,并通过小组汇报展示成果,实现从知识探究到实践应用的闭环。

(三)评价体系:多元参与,过程导向

评价体系需体现多元参与与过程导向,其中自我反思是深化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撰写项目日志,系统记录实验操作细节、问题解决过程及小组合作感受,在记录中主动梳理知识联系,并通过“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等具体问题引导深度思考,例如学生可能反思“制备氯气时浓盐酸易挥发导致气体不纯,通过添加硫酸钠吸水剂改善了这一问题”,或“钠与水反应时因块状钠过大导致反应过剧烈,后续改用钠粒并控制投放量”,这些反思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物质性质,还能促进其对化学实验规范性的理解(如安全操作、试剂选择),最终通过日志中的自我提问推动知识迁移,实现从“完成项目”到“理解本质”的升华,使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工具。

结论

项目式学习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与驱动性问题的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与核心能力的发展。以《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为例的项目设计,体现了主题选择的生活性、过程设计的探究性与评价体系的多元性。然而,当前实施中仍存在教师观念滞后、资源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未来,项目式学习可进一步与跨学科融合、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高中化学教学向“素养为本”的方向转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振鹏.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索高中化学教学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 2023(10):107-107.

[2] 池哲海.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2025.

[3] 谢鸿雁.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C]//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