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境
朱静 孙仙红 张星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1
军校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 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核心课程。[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军校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在内容设计、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亟需进行系统性转换与创新。
一、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价值意蕴
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是适应时代变革、回应实践需求、提升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深入分析其必要性,可以从教育环境变迁、强军实践要求和学员特点变化三个维度展开,这对提升军校政治理论课质效具有重要价值。
(一)教育环境变迁对传统话语模式的挑战
信息传播生态的深刻变革是推动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首要动因。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呈现出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等新特征,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政治理论课话语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调查显示,当代军校学员日均接触新媒体信息时长超过 3 小时,[2]网络已成为其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若政治理论课仍然固守“ 教师讲、学员听” 的传统话语模式,必然难以与学员的认知习惯和接受心理有效对接。
新媒体环境还带来了话语权威重构的挑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政治教员作为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其话语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基础。然而,新媒体“ 去中心化” 的特质使得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政治教员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学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甚至在某些领域比教员掌握更前沿的资料。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从“ 权威型” 向“ 对话型” 转变,通过平等交流和理性讨论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引导力。
(二)强军实践对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
为战育人导向的强化是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明确提出“ 立德树人、为战育人” 的根本任务,要求军校教育必须“ 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 。这一导向对政治理论课话语提出了更高标准:不仅要有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还要有实践力度和军事特色。传统政治理论课话语往往偏重理论阐释而轻实践应用,与部队实际和军事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有效支撑学员备战打仗能力的培养。[3]
军事理论创新和战争形态演变也呼唤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与时俱进。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深入推进,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军事理论创新日新月异。政治理论课必须及时将这些最新成果纳入话语体系,帮助学员准确把握现代战争特点和规律。
(三)学员代际特征变化对教学话语的适配需求
“ 00′′ 后学员群体的鲜明特点是推动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的直接因素。作为“ 数字原住民” ,当代军校学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与以往学员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崇尚个性表达,反感空洞说教;偏好互动参与,排斥被动接受;注重现实体验,疏离抽象理论。这些特点要求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更加生动鲜活、贴近实际,能够引发学员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学员的认知图式变化也对政治理论课话语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爆炸时代,学员的认知方式呈现出碎片化、图像化、跳跃性等特征,对长篇大论的纯理论讲解接受度较低。同时,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增强,不再轻易接受未经充分论证的观点。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更加注重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善于运用案例、数据和事实说话,避免简单化的结论和教条式的表述。
二、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军校政治理论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话语体系,为培养政治合格军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这一话语体系在内容结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亟需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一)话语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割裂是当前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有的过于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将复杂理论简化为口号式宣传,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深厚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有的过分追求学术性而淡化政治性,陷入纯理论探讨和概念推演,与军队建设和军事实践脱节。这种割裂既削弱了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也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认同程度。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脱节也是话语内容失衡的重要表现。政治理论课话语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与部队实际、军事实践和学员思想困惑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学员认为政治理论课“ 讲大道理多,解决实际问题少” ,特别是在讲解党的创新理论时,往往侧重文本解读而轻实践应用,未能充分展现理论对强军实践的指导价值。
(二)话语表达的形式单一化
语言风格固化制约了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传统政治理论课话语多采用正式、严肃、规范化的表达方式,虽确保了政治性和准确性,但缺乏生动性和亲和力。与新媒体环境下流行的鲜活语言相比,这种表达方式显得刻板陈旧,难以引发学员的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单一也是话语表达形式化的重要表现。尽管近年来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但“ 教师讲、学员听” 的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等互动教学方法应用不足。这种单向传输模式忽视了学员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抑制了其思维活性和学习主动性。
(三)话语载体的创新不足
传统与现代载体的融合不够制约话语传播效果。当前军校政治理论课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要载体,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虽然多数院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但内容更新慢、互动功能弱、用户体验差,难以满足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不足也影响了话语的整体效能。[4]政治理论课多局限于教室内的理论讲授,与部队实践、军事训练、参观见学等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现地教学如果设计得好,育人效果可以倍增,但现实中,系统性、规范化的现地教学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削弱了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实践转化力。
(四)话语评价的机制滞后
效果评价指标的单一化是制约话语体系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军校政治理论课评价多以知识性考核为主,而对价值认同、思想转变、行为养成等深层次效果的评估不足。这种评价导向容易导致教学双方都关注“ 分数”而非“ 实效” ,使话语转换流于形式。
过程性评价的缺失不利于话语的持续改进。政治理论课话语效果的评价多集中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缺乏对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及时反馈。教员难以及时了解学员对教学话语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无法针对性地调整话语策略。
总之,军校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也有内部理念更新的滞后;既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有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破解这些困境,需要从话语内容重构、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拓展和评价机制改革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政治理论课新型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长峰,等.提升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效探究[J].军事高等教育研究,2024(4):113-120.
[2]沈玉琪.新媒体环境下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1):63-67.
[3]王婧,等.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做军校学员拔节成长的领路人[J].中国军转民,2024(12):60-61.
[4]陈晓斌,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品牌建设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