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供电模式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适配性与应用前景

作者

李雪婷

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发煤矿 158100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和装备不断进步,成本不断降低(光伏组件成本降低 80% 以上,风电度电成本降低 60% 以上),使矿山机电设备供电的革新成为可能。但是新能源有其间歇性和波动性(如光伏有光照强弱的影响,风电有风速变化的影响),而矿山机电设备需要供电稳定、功率匹配性要求极其严苛(如提升设备对供电的瞬时大功率匹配性强,通风设备有 24h 不停连续供电的要求),二者的适配矛盾成为新能源在矿山应用的关键瓶颈。因此,深入研究分析新能源供电模式的适用性与矿山机电设备的适配性,探究其应用前景,对于推进矿山行业的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新能源供电模式与矿山机电设备的适配性分析

2.1 主流新能源供电模式的技术特性

目前较为适合矿用的新能源供电种类主要有三种: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系统主要组成包括光伏阵列、变流器、控制器,主要优点包括建设灵活、不产生噪音污染、缺点在于受昼夜变化、天气变化影响大,电源输出稳定性差;独立风电机组电源供电系统,系统主要组成包括风力机组、变流器、储能装置,系统适用于风速比较稳定(年均风速 ≥5m/s )的矿体,主要优点包括电源输出时间长,缺点是对矿体的地形要求高,对最低启动风速要求大(一般 ≥3m/s );新能源 + 储能混合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光伏 .+. 风电 + 锂电池储能系统、光伏 ⋅+ 钒液流储能系统),通过储能装置进行新能源波动平滑、实现电源输出稳定,主要优点包括电源可靠性较高,缺点主要在于初期投资成本较高。

2.2 矿山机电设备的供电需求特性

矿山机电设备的供电需求因设备种类各异而存在巨大差别,可分为“ 高功率—间歇运行” “ 中低功率—连续运行” 以及“ 可变功率—动态调整” 3类机电设备。第一类“ 高功率—间歇运行” 设备主要包括提升机类设备,如矿石与人员输送设备,运行时间每次为1—2 小时,瞬时功率需求为200—1000kW,对供电的峰值功率匹配性要求高;第二类“ 中低功率—连续运行” 设备主要包括通风机类与水泵类设备,如通风、排水等,为确保井下安全,需要24 小时不间断运行,功率需求为50—200kW,对供电的连续性、稳态性的要求较为严苛;第三类“ 可变功率—动态调整” 设备主要包括采掘类设备,如采煤机、掘进机等,根据采掘进度变化进行动态功率需求调整,功率需求范围为100—500kW,对供电的快速动态响应能力要求较高(响应时间需 ≤0.5s )。

2.3 适配性匹配路径

基于上述特性分析,不同新能源供电模式与矿山机电设备的适配路径如下:

对于 “ 中低功率 - 连续运行” 的通风机、水泵,独立光伏供电模式(搭配小型储能装置,储能容量满足 4 - 6 小时供电)可实现适配。此类设备功率需求稳定,且部分矿山(如露天矿山、高海拔矿山)光照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 ≥2000h ),光伏供电可满足基础用电需求,储能装置则弥补夜间或阴天的供电缺口,适配度可达 80% 以上。

对于 “ 可变功率 - 动态调整” 的采煤机、掘进机,风电 - 储能互补供电模式更具优势。若矿区年平均风速 ≥5m/s ,风电可提供持续基础电力,搭配锂电池储能(充放电效率 290% ),可快速响应设备功率变化,平抑风电波动,保障供电稳定性,适配度约 70‰ 。

“ 高功率-间歇运行” 的提升机的新能源仅靠单一新能源无法适配,需应用“ 光伏 + 风电 .+ 混合储能” (锂电池 + 超级电容)互补模式。超级电容可以快速释放大功率(响应时间 ≤0.1s ),满足提升机启动功率峰值,锂电池供持续供电,光伏、风电作为能源补充,3 者一起适配度 90% 以上,且可以降低对电网的依赖。

三、新能源供电模式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前景

3.1 技术前景:智能化与集成化升级

智能化矿山将深入应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 IoT)、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对新能源供电设备(光伏板、风机)供电以及机电设备用电功率进行实时在线动态调节,比如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 24h 内的光照、风速变化,提前调度储能装置的充电、放电策略,保障提升机、采煤机等设备供电;同时新能源供电系统还将集成到矿山机电设备的控制系统中,构成“ 源-网-荷-储” 的综合性智能化系统,降低设备间协同的延迟,提高运行效率,预计到2030 年,智能化新能源供电系统将有 50% 以上的矿山运用。

3.2 经济前景:成本下降与收益提升

从短期看,新能源供电模式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如光伏-储能系统初始投资约3~4 元/W、传统火电供电约 1.5~2 元/W),但从长期运营成本看,优势明显。以一座中等规模的露天煤矿为例,如果使用光伏-储能供电来为通风机、水泵供电,则一次性投资约 800 万元,但节约年电费可达 120~ 150 万元(火电电价约0.6 元/kWh,光伏-储能度电成本约 0.3~0.4 元/kWh),投资回收期约5~6 年,且后续运营成本基本不变,不受化石燃料价格的波动影响。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矿山绿色转型的补贴政策(如新能源项目享受所得税 “ 三免三减半” 、碳排放权交易收益)将进一步降低应用成本。随着新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预计到 2025 年,光伏 - 储能系统初始投资将下降至 2 - 2.5 元 / W,度电成本降至 0.25 元 /kWh 以下,经济可行性将大幅提升,推动新能源供电模式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普及。

3.3 环境前景:助力矿山 “ 双碳” 目标实现

矿山机电设备运行能耗占到矿山总能耗的 70%~80% ,是矿山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新能源供电模式的应用可直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年产100 万t 煤矿为例,机电设备年耗电量约1500 万 kWh ,若采用光伏-储能供电替代火电 50% ,年可减排 CO2 约 7350t(火电每 kWh 排放0.98kgCO2) ,碳减排效果显著。

四、结束语

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会更强;随着成本降低、政策支持,经济性将更强;同时碳减排效果明显将加快矿山的“ 双碳” 步伐。但目前在新能源设备可靠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矿山粉尘大、湿度较大),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技术也需更进一步发展。后续研究可围绕矿山专用新能源设备研发(如防尘光伏板、防寒风机)、多能互补系统的优化调度算法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升新能源供电模式与矿山机电设备的适配度,进一步加快矿山全行业的绿色能源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殷海军.推进新能源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为例[J].出版参考,2024,(01):43-47.

[2] 张云峰. 基于新能源发电的水力发电技术研究[J]. 节能与环保,2023,(09):47-49.

[3]门宝辉,张尚弘,尹世洋.水利与新能源相交叉的水利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A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