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刘霞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42150

一、引言

幼儿武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使命,更致力于培养学生将武术元素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能力,对提升幼儿身体素质、塑造品德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成效、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过度关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忽视学生对幼儿身心特点的把握;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参与等。这些问题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有效对接幼儿园岗位需求。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体系,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中,现状存在明显短板。评价维度上,多数院校仍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过度关注学生武术动作的标准度、力度等,如对 “五步拳”“简化太极” 等动作的规范性评分占比超过 60%,却忽视学生对幼儿武术教学原则(如安全性、趣味性)的理解,以及将武术与幼儿游戏、儿歌结合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虽掌握动作却不知如何转化为幼儿能接受的教学内容。评价主体方面,普遍以教师单一评价为主,缺乏多元参与[1]。幼儿园作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场所,其一线教师的评价意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仅有不足 15% 的院校会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评价;同时,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缺失,导致学生难以发现自身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的问题。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以期末技术考核和书面测试为主,占比高达 70% 以上,过程性评价仅通过课堂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简单衡量,无法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轨迹。这种 “一考定成绩” 的方式,使得学生只注重考前突击训练,忽视日常教学实践能力的积累。评价结果应用上,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师仅将分数告知学生,缺乏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与针对性指导,学生无法明确自身在幼儿武术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课程评价难以发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一)构建多维评价指标,对接岗位核心需求

基于幼儿园对幼儿武术教学的实际岗位需求,构建 “技术素养 + 教学能力 + 文化传承 + 安全意识” 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标准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深度匹配。技术素养维度(占比 30%⋅ )不仅考核学生对基础武术动作(如 “抱拳礼”“五步拳”)的规范性(包括动作路线是否准确、发力顺序是否合理),更侧重评估其对动作的幼儿适宜性改编能力 —— 例如将 “马步” 简化为 “小马蹲” 游戏,把 “冲拳” 设计为 “小老虎出爪”,确保改编后的动作符合 3-6 岁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教学能力维度(占比 35%: )聚焦教学方案设计(需融入儿歌、故事等游戏化元素,如将武术动作与《两只老虎》旋律结合)、课堂组织(如用 “武术口令 +动物模仿” 引导幼儿注意力,设计 “找朋友” 互动环节)及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幼儿参与时长、动作模仿准确度衡量)。文化传承维度(占比 15%)考查学生对武术礼仪(如抱拳礼的含义及适用场景)、武德(如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谦让、坚持完成任务)的理解与传授能力。安全意识维度(占比 20%)则关注学生对活动场地(如检查地面是否平整、有无障碍物)、动作保护(如避免幼儿过度弯腰、跳跃,为体弱幼儿设计替代动作)等细节的把控。某高职院校应用该指标体系后,学生设计的幼儿武术教学方案因更贴合幼儿园实际需求,通过率从 65% 显著提升至 88% 。

(二)组建多元评价主体,实现评价视角融合

建立 “专业教师评价 + 幼儿园导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通过不同视角的融合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技术素养(如基础动作规范度、幼儿化改编合理性)和文化传承(如武德讲解的准确性、礼仪示范的规范性)维度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邀请合作幼儿园的资深教师作为校外导师,深度参与教学能力评价 —— 通过观摩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组织的武术活动(如带领幼儿做武术操、开展武术主题游戏),从一线教学实践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如 “减少复杂指令,用‘小手像小鸟一样飞’等具象化语言引导”),其评价权重占比 30% 。学生自评需结合课程学习日志,定期反思自身在教学创新(如活动形式是否能吸引幼儿持续参与)、安全把控(如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动作幅度)等方面的表现,形成自我认知与提升方向[2]。同伴互评则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策划 “武术小英雄” 亲子活动)开展,从团队协作、任务贡献度、责任担当(如主动承担场地布置、安全提醒等工作)等角度相互打分。多元主体参与后,评价结果更贴近岗位实际需求,某院校实施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提升 40% 学习主动性也显著增强。

(三)创新评价方法,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两者占比分别为 60% 和 40%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又全面检验其综合实践能力。过程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通过多维度记录反映学生的进步:课堂观察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度(如在武术游戏设计环节的发言积极性、对同伴观点的回应质量)、小组汇报表现(如幼儿武术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否考虑幼儿年龄特点、问题解决思路是否清晰);幼儿园实习反馈则收集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组织武术活动的评价(如幼儿参与热情、活动节奏把控)。同时,采用 “成长档案袋” 系统收集学生的教学设计稿、课后反思报告(如 “今天的活动中,幼儿对‘小马蹲’兴趣很高,但对‘出拳’动作掌握较慢,下次可增加模仿小动物出拳的环节”)、幼儿活动作品(如武术主题绘画、活动照片)等材料,动态呈现能力发展过程。终结性评价打破传统的技术动作考核模式,改为 “综合实践考核”: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组织一场 15 分钟的幼儿武术活动,考核内容涵盖活动目标设定(需符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容选择(如结合儿歌创编武术操、设计武术小游戏)、安全措施(如活动前的热身设计、活动中的动作保护)、幼儿互动效果(如能否用眼神、语言鼓励幼儿参与)等,由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导师组成评价小组现场打分。这种评价方法引导学生重视日常教学能力的积累,某院校实施后,学生的幼儿武术活动设计创新性提升 50% ,活动组织的流畅度也明显提高。

(四)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学持续优化

建立 “评价 - 反馈 - 改进” 的闭环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有效转化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动力和教学优化的依据。评价结束后,专业教师需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反馈报告,不仅明确指出其在各维度的优势(如 “教学互动形式丰富,用‘武术小勋章’激励幼儿效果好”“安全检查细致,能提前移除场地小石子”),更精准点明不足(如 “对幼儿动作幅度的把控不足,部分幼儿弯腰过低”“活动节奏偏快,未关注到动作慢的幼儿”),并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如 “参考《3-6 岁儿童动作发展指南》中‘4-5 岁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将弯腰动作调整为半蹲”“增加‘动作慢的小蜗牛’环节,等待全体幼儿跟上节奏”)。定期组织评价分析会,邀请幼儿园导师分享行业对幼儿武术教学的实际需求(如 “幼儿园更看重活动的趣味性而非动作标准度”“需兼顾不同体质幼儿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明确与岗位要求的差距[3]。鼓励学生根据反馈制定个人提升计划(如“每周练习 1 次幼儿武术活动组织,重点改进节奏把控”“向幼儿园老师请教 3 种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技巧”),教师在后续课程中通过课堂练习、小组互评等方式跟踪改进效果,形成 “实践 - 反馈 - 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某高职院校通过该机制,使学生的幼儿武术教学能力在一学期内平均提升 35%,课程满意度达 92% ,教学质量得到显著优化。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效果

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上述评价体系后,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技术动作的幼儿适宜性改编能力增强, 85% 的学生能将复杂武术动作转化为幼儿易掌握的游戏化内容;教学实践能力明显进步,在幼儿园实习中组织的武术活动,幼儿参与率从原来的 60% 提高至 90% ,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认可。课程教学质量持续优化,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增加 “幼儿武术安全防护”“教学游戏设计” 等模块,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提升 60%= ;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促进了院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形成 “教学- 评价 - 实践” 的协同育人模式。此外,该评价体系的实施推动了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幼儿武术活动中融入武德教育的比例从 30% 增至 75% ,实现了 “技能传授” 与 “文化育人” 的双重目标。

五、结论

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课程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评价指标、主体、方法及反馈机制等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建立对接幼儿园岗位需求的 “技术素养 + 教学能力 + 文化传承 + 安全意识” 多维指标,融合专业教师、幼儿园导师、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的多元评价视角,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方式,辅以 “评价 - 反馈 - 改进” 的闭环机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其幼儿武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幼儿武术教育的新需求,动态调整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与权重分配 —— 例如随着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的学前教育理念深化,可增加对教学活动游戏化设计的评价占比;针对幼儿体质发展新特点,细化安全意识维度中动作适应性的评价标准。唯有如此,才能使评价体系始终与人才培养目标同频,真正成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合格学前教育人才的有力工具,为推动幼儿武术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泉森.我国幼儿武术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术研究,2021,6(03):92-94

[2] 韩映虹, 徐福景 .“ 非遗” 传承视角下的幼儿园武术教育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8,19(01):85-88.

[3]徐福景.学前教育中增设武术课程的探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02):59-61.

备注:本文系 2020 年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武术的课程建构—以川南幼专为例》(项目编号CNYZ2020B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