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实验实践与研究
李倩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引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课程改革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课程改革是系统性调整优化课程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科研方向的教学实践,逐步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实验模式,为其提供更多自由探索操作的空间。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实践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科学实验实践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实验实践不仅是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能在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科学实验由学生本人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指引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假设、验证和总结的能力。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由此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的学生。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实践的具体
1.完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众所周知,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引导,科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有限。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带领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方法。
在教授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依据以下三个环节: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和实验后,开展教学。实验准备阶段,教师要提前备齐盐、烧杯等器材,查验器材完好无损,并进行课前试做,熟悉操作流程与现象呈现效果,指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用温度、搅拌验证“升高水温与搅拌可加快溶解”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变量控制意识;开始实验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准备两杯冷水,一杯搅拌、一杯静置,冷热水中同时加入等量食盐。其次提出问题:“在左边杯中搅拌,右边不动,大家猜猜哪边溶解更快?”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原理。最后邀请学生协助搅拌,记录时间。做完试验后,指导学生对比各组现象,总结“升温和搅拌能够加快溶解”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实例提问:为什么冲糖水时要用热水且搅拌的问题强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精心设计和规范操作,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2.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从实际教学反馈来看,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需要发挥其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特别是在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时,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清晰呈现。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将小组合作与实验探究相融合,带领学生在组内协作中共同完成实验任务,理解吸收相关的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成效。
以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废旧材料也是资源》一课为例,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具体分组与任务安排如下:教师可提前一周发放“废旧材料分类记录表”,在课堂上讲解常见废旧品类与安全注意事项,并明确四人为一小组,设置组长一名,一人是纸质材料记录员,另一人是塑料材质记录员,其余两人分别为玻璃金属记录员以及组长。学生分别负责自己选择的材料记录,记录物品名称、再利用方式等,组长负责组内成员收集进度,整理表格,并代表小组展示成果。收集中期,教师要点拨复合材质单独说明。最后,课堂小组合作完成分类汇总表,撰写简要结论,组长汇报本组发现,教师点评并引申至课本“资源再生”主题。依据上述协作方式,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实验任务时,主动寻求组内成员协助,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培养其合作意识。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实验积极性
为了有效改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充分激励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技术为支撑、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的转变,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带领者可设计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动手验证,在合作反思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怎制作简易滴灌器》单元延伸活动中,教师要先与学生共同确立一个贴近现实、具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用于植物浇水的“简易滴灌器”。接着,学生进入计划制定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任务目标,利用已有知识并使用塑料瓶、螺丝钉等材料构思装置结构,识别出水量控制、装置稳定性等不确定因素,提出瓶盖旋紧程度与滴水速度相关的假设,明确实验目标与方法,规划具体操作步骤,并分工准备实验器材。随后,学生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动手操作,共同完成在瓶底扎孔、瓶盖拧入螺丝、调节滴水速度等制作与测试过程。在检查评价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滴水现象与持续时间验证先前假设,分析影响滴水效果的关键因素。最后,师生需共同总结探究过程,辨析装置原理中的科学规律,深化理解压强与水流控制的知识,完成从实践到认知的整体升华。
结束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科学课程已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而实验教学则是其核心环节,有利于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未来,教师要积极变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主动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树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J].天津教育,2023(16):171-173[2]刘孝梅.微课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0):111-112.[3]高博.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 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9):1-4.[4]李东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0(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