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叙事转化与效能提升研究

作者

郭洁松

河北省税务干部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时代新人的关键途径。然而,传统思政教育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存在叙事方式单一、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等状况,致使教育成效不理想,因此,探寻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叙事转化途径,提升教育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叙事转化

(一)丰富叙事内容

提升红色文化叙事的吸引力和深度,关键在于内容维度的不断拓展和更新。一方面,要大力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英烈事迹和历史事件,这些具有地域亲近感的本土故事,由于空间和情感上的贴近性,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宏大的红色精神通过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件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紧密追踪红色文化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把最新的史料发现和学术成果及时加入到教育叙事中。例如,将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如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那些揭示历史复杂性、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观点或新细节,纳入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对学术新知的动态吸纳,既充实了历史认识的层次和维度,又保证了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感,可以有效回应青年学生求知的需求,进而全面优化红色叙事的厚度和育人效果。

(二)拓展叙事主体

提升红色文化叙述效能的主要策略在于积极扩展讲述主体,一方面,可以邀请革命历史亲历者加入到教育过程,通过课堂讲述或线上直播分享他们那些刻骨铭心的个人经历。这些历史见证者以其质朴而生动的个体记忆传递历史的温度和情感的力量,使学生获得超越文字的直观冲击和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博物馆、纪念馆、研究机构等文化机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这些机构有着丰富的实物资源、研究成果和专业人才,可以为学校思政教育增添权威性内容和专业视角。例如联合筹划主题展览或教育活动,由专业人员深入讲解,让学生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语境里体会红色历史的脉络和价值。这种多种主体协同参与的方式,显著拓宽了叙事资源的宽度和深度,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真实感、权威性与说服力[1]。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效能提升路径

(一)提升政治认同效能

深化政治认同需着力塑造认知根基并扩大传播效能,关键在于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政治内容,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里做深入阐释。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奋斗过程,联系重要史实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讲清楚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国家发展道路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的互相印证,有益于学生从源头把握红色基因的政治内涵,进而提升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理性自觉和思想深度。同时,要积极适应信息传播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主流平台系统推送红色文化知识精粹、革命先辈事迹深度解读、重大历史事件评析等高质量内容,营造积极正向的网络思想空间。其次,以契合新时代学生接受习惯的生动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正能量,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持续浸润学生思想,扩大主流声音影响,最大化传播政治教育效能,在网络舆论场域中巩固和加强学生政

治认同。

(二)提升价值认同效能

提高价值认同效能,需构建课程奠基、活动深化、榜样带动协同作用的立体化引导体系。从课程角度来说,将红色文化精华自然地渗透到思政课及相关学科之中,可以通过剖析史实、价值观辨析等环节,奠定学生对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奉献精神的理性认知基础。活动方面,精心规划红色知识竞赛、主题艺术演出、演讲比赛等载体十分关键,学生在主动参加、筹备展示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这种深度投入不仅激发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领悟并践行红色价值观。比如学生在讲述红色故事的演讲实践中,真挚的表述既是精神的传播,也是自我认同强化的过程,而且能营造出浸润式的校园文化环境。榜样方面,需大力宣传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的光辉事迹,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影像资料、聆听事迹报告会等,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让榜样精神可触可感。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的奉献担当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关心他人,将崇高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动[2]。这种以真实人物事迹为基础的感召,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参照,促进抽象的价值观向个人行为准则内化,从认知深化、情感共鸣、行为外化三个层面,切实拓展了价值认同的深度与广度。

(三)提升情感认同效能

增强情感认同效能,需从环境熏陶和情感抒发两方面入手、协同发力。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长廊、设立革命先辈雕像等方式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同时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这些宣传阵地,持续宣传红色文化知识和故事。这种全方位的氛围营造,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就像在红色文化长廊里漫步,欣赏革命历史图片、文字介绍时,会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等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悟。教师还可以组织红色主题的绘画比赛、诗歌创作等,让学生在创造中将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融入作品;举行作品展览、朗诵会等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这种情感表达的过程,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情认同,还能促进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3]。

结束语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叙事转化与效能提升,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充实叙事内容、拓展叙事主体,能让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从提升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效能提升途径,有助于培育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怀。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同思政教育融合创新,在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举措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模式与方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许彤,赵佳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赜[J].中国军转民,2025,(12):211-213.

[2]王丽欣,李国锋.新时代红色影像“大思政叙事”育人研究[J].教育探索,2025,(01):56-59.

[3] 冯天博, 张燕.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 价值、困境与优化[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43(12):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