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家公园体制下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项目化管理路径探索

作者

刘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中心 乌鲁木齐市 83000

一、引言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区域,承担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林业资源作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园功能的实现。然而,传统林业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保护与利用脱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管理权责模糊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家公园体制下“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发展要求。项目化管理以其目标明确、流程规范、资源整合能力强等特点,为林业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将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转化为具体项目,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与科学化,推动国家公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公园体制下林业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

国家公园强调生态保护的首要地位,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设置了严格限制。但与此同时,周边社区发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功能又需要适度利用林业资源。这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张力,导致实践中常出现过度保护影响资源合理利用,或利用活动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生态旅游项目的无序开展可能造成林地破坏与生物栖息地干扰,而过于严格的保护措施又限制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引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家公园林业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协调困难等问题。不同管理主体在资源保护标准、利用规划等方面缺乏统一协调,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此外,传统管理模式侧重于静态保护,缺乏对林业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与适应性管理,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侵袭等生态风险。

(三)资源利用效益不高

目前,国家公园林业资源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初级旅游观光与简单的林下经济开发,缺乏对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同时,资源利用项目缺乏科学规划与系统设计,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三、项目化管理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契合国家公园管理需求

项目化管理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将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分解为具体项目,便于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与评价标准。通过项目化运作,可实现保护目标与利用需求的有机结合,确保资源利用活动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进行,符合国家公园“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的原则。

(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项目化管理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项目需求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投入。同时,借助项目管理工具与方法,可对资源使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与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提升管理科学性与规范性

项目化管理具有标准化的流程与规范,涵盖项目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等全过程。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可使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四、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化管理体系构建

(一)项目规划设计

项目规划是项目化管理的基础。在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框架下,结合林业资源特点与保护需求,制定系统的项目规划方案。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内容与实施步骤,合理划分保护类项目与利用类项目。保护类项目聚焦森林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利用类项目则围绕生态旅游开发、自然教育推广、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确保项目规划与国家公园功能定位相契合。

(二)项目组织与实施

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与人员职责。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手段,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加强项目团队建设,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人员的项目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同时,建立项目沟通协调机制,促进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

(三)项目监督与评估

构建全方位的项目监督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业资源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项目进度、资金使用、生态影响等信息的动态监测。制定科学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项目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四)项目风险防控与动态调整

项目化管理需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以应对林业资源管理中的不确定性。针对生态风险,在项目规划阶段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估,识别易受干扰区域并制定规避措施;实施过程中通过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追踪项目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及时调整作业方案。经济风险方面,建立项目成本动态核算体系,预测市场波动对林下经济、生态旅游项目收益的影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五、项目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与制度保障

完善国家公园林业资源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项目化管理实施细则,明确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的规范与要求。建立项目准入制度,对资源利用类项目进行严格的生态影响评估与可行性论证。同时,优化项目资金管理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项目实施的资金需求。

(二)技术与人才保障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技术支撑,引入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加强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开展在职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林业技术又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公众参与与社会支持

鼓励社区居民、环保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资源项目管理。通过开展生态教育、组织志愿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与支持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项目规划、决策、监督等环节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增强项目管理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国家公园体制下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项目化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科学的项目化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管理流程,可显著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未来,需进一步完善项目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加强政策制度创新与技术人才支撑,推动国家公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张守攻.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19.

[3]唐小平.国家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21(6):

45-52.

[4]徐化成.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2.

[5]李迪华. 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