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化预结算审核工作确保工程造价准确性研究

作者

程佰钎

中榕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200

引言

工程建设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对造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结算审核工作必须从被动复核转向主动管控,通过前置审核关口、优化审核流程,实现造价风险的事前防范。重点加强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关键环节的跟踪审计,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造价构成的合理性。这种全过程动态管控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结算阶段集中审核的滞后性问题,确保工程造价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理论基础

1.1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概念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系统化控制与优化的活动。其核心目标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工程造价管理涵盖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多学科知识。科学的造价管理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确保资金使用效率,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全过程造价管理和动态成本控制已成为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趋势。

1.2 预结算审核在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预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工程项目预算和结算文件的全面审查,确保其准确性、合理性和合规性。在预算阶段,审核能够及时发现工程量计算错误、定额套用不当等问题,避免后续施工中的成本超支。在结算阶段,审核可有效防止虚报、重复计价等行为,保障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此外,预结算审核还能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的审核机制有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 当前预结算审核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审核流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管理

当前许多工程项目的预结算审核工作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导致审核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建设单位在编制预算或结算文件时,未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执行,存在工程量计算随意、定额套用混乱等问题。审核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审核标准和流程指引,不同审核人员对同一项目的判断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审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部分项目在审核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人为干预或审核疏漏,进一步降低了审核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2.2 数据采集与分析不精准,影响审核质量

预结算审核的准确性高度依赖工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数据采集往往存在较大缺陷。部分施工单位在提交结算资料时,未能提供完整的施工记录、变更签证等关键文件,导致审核依据不足。同时,由于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部分工程量数据与实际完成情况不符,存在虚报或多计现象。在数据分析方面,传统的人工审核方式效率较低,且容易因计算错误或遗漏而影响审核结果。此外,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使得历史工程数据难以被有效利用,无法为当前项目的审核提供参考,进一步降低了审核的科学性和效率。

2.3 信息化应用不足,制约审核效率提升

尽管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预结算审核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仍相对滞后。许多企业仍依赖纸质文档和 Excel 表格进行审核,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审核过程中,由于缺乏智能化的辅助工具,审核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性计算和核对,增加了人为错误的风险。此外,BIM、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造价审核中的应用尚未普及,无法充分利用模型算量、智能比对等功能提升审核精度。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不仅限制了审核效率的提升,也阻碍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实现,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项目对高效、精准审核的需求。

3 强化预结算审核工作的策略

3.1 建立标准化审核流程体系

构建完善的预结算审核标准化体系是提升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应制定覆盖全过程的审核规范文件,明确预算编制、中期计量、竣工结算等各环节的审核要点与操作标准。重点规范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套用原则、价格取定依据等核心内容,统一审核口径。同时建立分级审核制度,设置初审、复审、终审多道质量把关程序,确保审核结果的客观公正。配套开发标准化审核模板与工作指引,减少人为判断差异。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审核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运作,从源头上杜绝随意性和疏漏现象。

3.2 推进数字化智能审核平台建设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审核效能的关键路径。应研发集成化的智能审核系统,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定额智能匹配、价格实时比对等核心功能。通过BIM 模型直接提取工程数据,确保计算依据的真实准确。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材料价格库、典型工程数据库等支持系统,为审核提供数据基准。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数据与不合规项,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建立全过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审核资料的可追溯、可验证,为审核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3.3 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审核机制

改变传统事后审核模式,建立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审核体系。在预算阶段提前介入,参与工程量清单编制,确保预算文件的合理规范。施工过程中定期开展进度计量审核,及时掌握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情况。重点监控设计变更、材料替换等重大调整事项,动态更新造价数据。建立预警机制,对超预算风险及时提示纠偏。通过全过程跟踪管理,将问题解决在前端,避免结算阶段出现重大争议,实现造价的有效控制。

3.4 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审核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决定工作质量,应建立系统的培训认证制度,定期开展造价规范、审核技巧、软件操作等专项培训。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造价专业知识,又要掌握 BIM、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实行考核评级制度,将审核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对重大疑难项目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审核人员参与全过程项目管理,积累实战经验。通过持续的人才建设,打造业务精湛、作风严谨的专业审核队伍,为审核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预结算审核体系是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未来需要加快构建智能化的审核平台,培养复合型的审核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审核工作规范。通过持续创新审核方法和技术手段,形成覆盖项目全周期的造价监督机制,为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化和投资效益最大化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燕.土建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居业,2022,(11):127-129.

[2]蔡爱红.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优化策略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2,(10):46-48.

[3] 赵 彦 . 建 筑 工 程 造 价 预 结 算 审 核 工 作 要 点 分 析 [J]. 居舍,2021,(22):148-149.

[4] 朱 正 新 . 浅 析 土 建 工 程 造 价 预 结 算 审 核 方 法 [J]. 江 西 建材,2021,(07):296-297.

[5]李静.工程造价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审核方法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