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负日:三星堆鸟文化在线互动艺术馆空间设计实践
蔡思思 周雨珍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1. 设计背景
1.1 三星堆鸟文化研究现状与核心内涵
1.1.1 三星堆鸟文化研究现状
目前,三星堆的学术研究已经构建了考古、历史、艺术等多维体系。依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 发布的《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以及四川大学古蜀文明研究中心 [2022] 编纂的《古蜀文明研究论文集》(巴蜀书社)[2],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鸟形文物考古测年、造型艺术溯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例如,研究鸟形器皿的制作过程,分析神鸟的形状与古蜀族图腾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三星堆鸟文化在数字化转化与互动传播领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检索结果显示相关学术论文数量较少,且多为理论探讨,缺乏深度实践研究 。这表明当前三星堆鸟文化研究在传统学术领域与数字传播领域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公众尤其是Z 世代群体对文化体验多元化、互动化的现实需求。敦煌的“数字敦煌”和故宫的“数字文物库”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成熟范例,分别在文物沉浸式呈现和互动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文化符号的动态转化”和“用户共创”方面仍有探索空间,这为三星堆鸟文化的数字化实践提供了创新方向——我们可以借鉴其技术优势,深化对“金乌负日”等符号的动态解读和用户的文化创新路径, 丰富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思路。
1.1.2 三星堆鸟文化核心内涵
三星堆鸟文化蕴含古蜀人深层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青铜神树神鸟造型独特而神秘,体现了古蜀人对鸟类作为神灵使者的尊崇,象征着对神灵世界的敬畏和向往。三星堆鸟形器兼具器物实用性与宗教祭祀功能,其器型规制与纹饰特征均体现古蜀社会‘器以载道的文化逻辑,在宗教仪式中起着沟通天地、祈福等关键作用,是古蜀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其二,金杖上的“鱼鸟纹”以鱼鸟交融为核心图案,象征着古蜀部落权力与图腾信仰的融合,鱼鸟组合可能象征不同部落联盟,可能隐喻统治者权力神授,折射出古蜀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文化认同。
其三,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3]。 “金乌负日”的神话体系被用来解释太阳运动的规律,使鸟类成为与天人沟通的媒介,体现了古蜀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宇宙秩序的认知,构成了他们世界观的核心文化符号,为数字设计提供了精神内核和象征基础。
1.2 数字化展陈的技术构成与体验
1.2.1 数字化展陈核心技术构成
本项目数字化展陈依托“智能分析+沉浸体验+交互控制”的技术架构,融合多种前沿技术,构建综合数字化展示体系: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从三星堆鸟类主题文物中提取高精度图案,通过Midjourney 参数化调整、Adobe Firefly形态优化等AI 算法,实现图案的动态效果生成和现代重构。同时,借助文化符号学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确保设计中文化内涵传递的准确性。以青铜神树和鸟纹的分析为例,通过文化符号学工具,挖掘出古蜀人对羽毛纹中隐含的太阳光线的崇拜,为数字化设计提供了文化基础。依托VR/AR 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如Unity 实时渲染引擎,还原“金乌负日”“青铜神树”等场景的视觉细节 ,支持手机、PC等多设备端的沉浸式浏览。在虚拟场景中,用户可以360 度全方位观察青铜神树的细节,感受其宏伟与神秘,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
利用“手势感应注视聚焦”交互算法,实现模拟鼠标滑动手势、通过长按注视区域触发功能等作。再加上振动反馈技术,模拟用户触摸虚拟文物时的真实纹理,如触摸青铜鸟形器皿时的金属纹理反馈,增强了交互的真实性。当用户点击虚拟鸟形容器时,设备会提供振动反馈,让用户仿佛在真正触摸文物,从而增强交互体验。本研究参考了参考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报告》[4]及四川大学古蜀文明研究中心[2022]《古蜀文明研究论文集》[5]对鸟形器象征意义的论述。
1.2.2 数字化展陈体验设计特征
数字化展示,以“面向青年的适应和游戏化体验”为核心战略,正好满足了Z 世代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偏好:一方面数字化展示顺应了Z 世代对“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追求,在造型设计上,本设计将鸟文化纹样进行几何化简化处理,使其更具现代视觉识别性 。色彩融合古蜀色调,如青铜绿、金乌红,与现代流行的高饱和亮色,避免传统文物数字化展示的陈旧感。以鸟形图案的设计为例,将传统的复杂鸟形线条简化为几何形状,同时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组合来增强其在数字界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还构建了“化身金乌、负日巡天”的核心玩法,设计“时空碎片解锁故事”“纹样共创闯关”等游戏化环节 。简化操作逻辑,如单指滑动控制飞行、点击触发互动,适配青年群体的游戏化操作习惯。以“时空碎片解锁故事”环节为例,在虚拟场景中,用户收集由文物纹样演化的时空碎片,解锁鸟文化故事,增强其参与感与传播意愿。
2.设计内容
2.1 鸟文化纹样提取、AI 辅助变形与推演
2.1.1 核心纹样提取及变形
基于三星堆鸟类文化典型文物,比如青铜神树和鸟类、鸟形物体、带有鱼鸟图案的金杖等的数字扫描数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核心视觉元素:从青铜神鸟身上,提取其羽毛纹理(如羽毛排列、直线和曲线)、鸟头形(喙形态、眼睛特征)、整体轮廓(展翅姿势、身体比例)等图案;对于鸟形物体,我们关注其曲线形状(腹部曲率、脚形)、装饰图案(刻在身体上的几何图案、模拟羽毛的线条);从金杖上的鱼鸟图案中提取鸟头和喙的弧度,呈现出夸张的弧形;颈部的S 型曲线,动感十足;尾羽的放射状褶皱线,体现出强烈的装饰性;以及鱼与鸟的结构关系,分析鱼与鸟的位置、比例和组合。通过提取这些元素,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图案元素库,为后续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1.2 AI 辅助变形与推演
采用“人工设计
优化”的协同模式,开展纹样变形设计:
其一,手动将提取的自然图案转换为基本的几何组合,例如将羽毛转换为三角形和菱形的阵列,将鸟头转换为圆形和三角形的组合。然后,通过AI 设计工具,优化几何比例和排列节奏,增强现代视觉识别能力。以青铜神鸟羽毛的几何演绎为例,利用AI 算法调整 角形和菱形的大小、角度和排列顺序,使其更具现代感和美感,形成“几何基本图案”。
其二,基于“金乌负日”动态意象,利用AI 动画生成算法,如Runway ML 动态效果模拟来设计神鸟展翅时羽毛逐次展开的帧动画规律、鱼鸟纹中鱼鸟循环游动的路径轨迹 。通过设定羽毛展开的时间间隔、鱼鸟游动的速度与方向等参数,形成“动态化纹样方案”。
接着,还要结合 Z 世代审美数据,使用 AI 色彩分析工具来匹配古蜀色调与现代流行色的融合方案。同时,还要调整纹样复杂度以适配数字界面展示,去除过于繁琐的细节,突出主要特征。通过将古蜀的古铜色与现代流行的荧光色相融合,实现独特的色彩组合,最终形成“数字化应用图案”。

2.2 在线互动艺术方法
2.2.1 沉浸式叙事互动
“金乌负日”主题叙事线的构建流程如下:用户进入美术馆后,首先触发动画,跟随虚拟的金乌从“汤谷扶桑”场景起飞。飞行过程中,用户可以点击文物改造而成的“时空碎片”,解锁鸟类文化故事(如古蜀人对鸟类图腾的祭祀仪式)。最后,通过故事情节,将互动片段连接起来,增强文化沉浸感。
2.2.2 用户共创与 AI 赋能
设计开放‘纹样再设计’功能,用户可通过系统提供的在线绘图工具,基于提取的鸟类文化核心纹样进行二次创作,用户可以利用提供的在线绘图工具,根据系统提取的精美鸟类图案进行二次创作。通过这一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对鸟类图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美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赋予它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完成的作品将经过先进的AI 算法处理,产生生动的动态效果,如使设计好的鸟纹显得“活生生”,在虚拟空间中成群飞翔,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更令人振奋的是,优质的用户作品有机会被选中并融入美术馆的公共展区,向更广泛的观众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华,从而极大地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2.2.3 多感官联动体验
除了视觉呈现外,此设计还针对不同的鸟类文化场景搭配专属音效。例如在‘青铜神树’虚拟场景中,音效系统叠加空灵鸟鸣声与模拟青铜器物碰撞的低频环境音,构建符合古蜀祭祀语境的听觉空间;当用户触摸虚拟鸟形物体时(通过鼠标点击或触摸屏交互),会提供模拟的金属振动反馈,激发对文化的多感官理解。
2.3 空间设计要点
2.3.1 虚拟空间布局
以“古蜀宇宙观”为主线,划分“神鸟起源区(展示纹样原始文物)”“金乌神话区(沉浸式叙事互动场景)”“创意共生区(用户共创作品展示+再设计工具区)”等三个展区。各区以流动曲线连接,模拟青铜神树枝蔓的生长形态,既形成自然的游览动线引导,又在曲线节点处嵌入‘时空门’交互模块(支持跨展区快速跳转),提升用户在多场景间的穿梭效率。
2.3.2 界面交互空间
简化操作按钮,采用“手势感应+视线聚焦”交互,让用户自然“触摸”虚拟文物;为手机端、PC 端适配不同空间视角,手机端侧重竖屏沉浸式,PC 端强化全景浏览自由度,兼顾多设备体验。
2.3.3 音效设计
打造“古蜀鸟鸣 + 环境音 + 音乐”的音效体系。录制古蜀地区特色鸟鸣(如杜鹃、喜鹊等,经音效处理适配虚拟场景 ),在神树场景中,模拟不同时辰鸟鸣变化(清晨欢快、正午清脆 );环境音融入祭祀场景的鼓点、人群低语(虚拟还原古蜀祭祀仪式音效 )、神树空间的风声、树叶沙沙声;背景音乐采用古蜀风格旋律(融合编钟、埙等乐器音色 )与电子音乐元素,营造神秘、宏大又具现代感的氛围,从听觉维度强化用户沉浸感[6]。提升空间文化叙事性与体验感。
图2 源于成果展板图展厅设计

3.总结
“金乌负日:三星堆鸟文化在线互动艺术馆”以古蜀鸟文化为核心,设计途径以“图案提取—AI 变形—推演应用”为思路再结合游戏化叙述与多种技术融合的数字化展览策略[7]。该设计策略有效突破传统文物数字化展示的‘静态陈列困境’,通过互动机制重构用户角色,实现从‘被动观赏者’到‘主动文化共创新体’的身份转变,既继承了三星堆鸟文化的宇宙观和艺术价值,又满足了Z 世代的互动愿望,为川渝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了一个可传播、可参与的线上 IP。
未来可进一步深化技术融合,持续优化在线互动艺术馆,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让古蜀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为更多人带来独特文化体验与精神滋养,将文化遗产从“保护”向“振兴利用”和“创新传播”转变,探索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器物研究 - 鸟形器专题 [A]//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报告(2023)[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3.
[2] 李映福,陈德安。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期与三星堆 — 金沙年代序列的再梳理(含与鸟形器同层位器物的年代锚定)[A]// 四川大学古蜀文明研究中心。古蜀文明研究论文集(2022)[C]. 成都:巴蜀书社,2022:1-15.
[3] 徐荻雄.河姆渡文化元素在现代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5.
[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综合研究 -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A]//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报告(2023)[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23
[5] 段渝,彭邦本。神话比较视野下三星堆人首鸟身像的象征层次 [A]// 四川大学古蜀文明研究中心。古蜀文明研究论文集(2022)[C]. 成都:巴蜀书社,2022:66-89.
[6] 张勇,刘莉。古蜀祭祀仪式的声音景观复原 —— 基于三星堆出土乐器与文字记载 [J]. 音乐研究,2022(2):56-73.
[7] 陈红雨,李江涛。数字考古视域下文物图案的 AI 变形与创新应用 — — 以三星堆青铜纹饰为例 [J].考古与文物,2023(2):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