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堂积极沉默赋能高校课堂的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哈力旦古丽·卡哈尔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 830022

在高校课堂教学场景中,沉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状态,长期以来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传统观念中,课堂沉默往往被视为消极现象,代表着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足 ,但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沉默逐渐被区分为消极沉默与积极沉默。积极沉默并非是学生思维停滞、参与缺失的表现,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知识内化、情感沉淀的重要体现[1]。它蕴含着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反思,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深入挖掘大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现象及其成因,探究其赋能路径,对优化高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课堂积极沉默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一些教师认识到课堂沉默中存在学生深度思考,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教师仍将课堂活跃程度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教学进度,对学生沉默中的深度思考缺乏耐心,甚至将长久的沉默视为无效教学的佐证,频繁打断学生的思考或将提问视为打破学生沉默的做法,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深度思考,课堂积极沉默被否定,课堂教学氛围失衡。

从学生角度而言,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积极沉默有利于知识内化,有利于深度思维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学生无法将积极沉默中积极思考成果转化为有效交流。在权力关系体系中,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对教师权威的敬畏使学生不敢轻易发言,学生心理压力是他们无法发声的重要因素,如回答错误受到同学嘲笑、意见不被教师认可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沉默中有了独到的见解也不敢发声。另外,多年的应试教育训练,学生缺失有效表达训练,即使有积极思考也不知如何表达,无法将积极沉默转化为课堂交流、知识交流的课堂资源[2]。

二、高校课堂积极沉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层面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把“传授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课堂“灌输式”的讲授使得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掌控者,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毫无个人见解和发言权。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教师为了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讲授的知识多,与学生互动少,“本本主义”式地讲,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成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发言”的沉默课堂。同时以分数为教学评价标准也使得这种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教师以分数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不评价或评价,让学生感到课堂讨论与考试成绩无关,学生失去了主动发言的机会。

(二)学生层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存在被应试教育造就成沉默的习惯和性格。长期以来,“标准答案”式的课堂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占据主导,学生已经习惯于“听指挥—记答案—做作业”式的课堂,学生没有养成习惯提问和自我批判的习惯和思维。即使在大学也是,课堂上面对开题式问题,学生宁可自己“咀嚼”,也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的重要原因。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状态都不同,一些学生天生较为内向,不愿在公共场合发言。“因为回答错了怕别人笑话,被别人笑死了”,不表达意见的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性格内向、基础差的学生。沉默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地表达,也会形成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惰性。

(三)环境因素

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格的规则要求和态度易造成课堂的压迫感,使学生形成压抑拘束的状态,不敢轻易表达。例如,教师以“控制”学生的名义压制学生课堂随感或排斥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处于“惧”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敏于行,不敏于言”“君子自道”“谦让”“谦虚”“礼让”的文化也使学生不敢表达[3]。高校课堂的班级人数多、座位过于集中导致学生交谈机会过少,这种环境因素也束缚了学生表达。学生的“无声”,不是“碰撞”的生成,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思想共鸣。面对#00 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新颖、个性鲜明、专注创新等特点,如果照旧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链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教学的吸引力可能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难以保障。

三、课堂积极沉默赋能高校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能否实现课堂沉默价值的关键[4]。首先教师应该转变其“知识权威”的地位,将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的主体,将知识建构通过设置问题、提出质疑、进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课堂沉默应当留给学生,比如在讲完一个复杂的理论后,留给学生 s~10 分钟的时间让其独立思考,充分吸收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另外,课堂话语的包容性非常关键,通过“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你对它还有别的理解方式吗?”等问题让学生打消顾虑,并对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即便是学生的想法不成熟,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使其逐渐形成自我表达的自信。此外,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学习”等新型课程教学方式,让“课堂从授受双方知识的转换器变为思维的撞击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勇于打破沉默,从“接受者”变为“创造者”。

例如,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任课教师可以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改为“问题导向法”,在讲授课时,任课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真实案例先播放给学生看,然后针对这个案例,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并为学生留下 15 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翻书、看案例的描述、分析初步形成解决方案,并有学生将答案写在了课堂笔记上。之后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并引导学生表达各自观点,针对学生提出的“匿名信机制”和“交叉培训”这些创新点子,任课教师可进行点评并请其他学生补充,形成了多角度的讨论观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后学生反馈,在“问题导向法”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自己观点,并在讨论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观点,沉默是学习的开始。经过持续优化,学生对课程上课的积极性有所提升,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满意率也有所提高。

(二)学生自我调整与发展:打破被动学习惯性的实践策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改变大学生课堂沉默现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要作用,但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积极沉默地唤起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课堂行为方式。首先,要积极转变多年应试教育下的被动沉默思维,树立“以探索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观念,通过课前预习阶段的学习,梳理教材思路,标记难点问题,尝试自我解答,为课中积极思考奠定基础。课堂上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转变“等待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主动借助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做下记录,理清思路,把沉默的碎片化的思维变为有理有据的理性表达。在小组讨论阶段和课堂发言阶段,以观点呈现+论据证明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外显,观点不同也要参与讨论,在相互的碰撞中提取知识的精华,形成正确的认知。组建互助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沙龙活动,小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克服胆怯心理,培养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

比如,在高校课程中有的学生会由于性格内向和对专业的迷茫,在课堂上一直保持沉默寡言的状态,为此学生可以做出具体的学习规划,例如:课前使用电子笔记软件梳理提纲,通过网络公开课预习重难点的理论部分并标记疑问点;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讲课节奏记笔记、做思考,有新想法及时记录在笔记本的边角处,在小组交流中,从听众转变为交流主体,将自己的观点文字化发送至小群内,梳理观点,最后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同学纷纷鼓励肯定,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从而衍生动力,促使在以后课堂中积极发言。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度,同时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这说明主动学习对于消除沉默现象、实现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表达环境

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程度。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还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形神分离的“对话”,归根结底,是教师权威 意识作祟的产物。为了能够还课堂沉默一个合理的身份,必须消解教师权威,建立“人一人”的师生交往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从情感、行为、制度上入手。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从情感上入手,采取倾听、谈话、活动等方式,听学生倾诉、宣泄、鼓励、支持;在作业、论文上,除了对论文的评语之外,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评语,鼓励进步;在课堂调控语言上,采用柔和的方式,避免冷嘲热讽,给学生包容、接纳。要从行为上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积极回应。真诚倾听学生的发言,在交流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赞许等非言语的积极回应,让学生感受到以倾听的方式鼓励了学生,重视了学生。建立师生对话、交流的常规机制。如:定期进行一对一会谈、自由谈话等,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意见有一个倾诉的地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具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就很容易突破心理防线的禁锢,将无声变为有声。

比如,在高校课堂中,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了解一下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先问学生们的爱好兴趣等,对学生们所说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害怕专业学科的学生,老师可以利用学生休息的间隙和学生进行交流,讲述自己学生时代和做学问的故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亲切和蔼地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对于想法逻辑错误的学生,老师不能直接否定,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帮助学生完善思路的漏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使其在课堂上更为积极。深入浅出地讲授,会让学生感觉既接地气有深度又有温度,使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甚至可以促使学生自发地组成学生小组,延伸研究。因此,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敢于表达、敢于积极沉默的前提。

结论

课堂积极沉默作为高校课堂教学中极具价值的学习状态,蕴含着学生深度思考与知识建构的无限潜力,但不容乐观的现状受制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学生自我转变、营造优质的课堂环境等实践路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积极沉默为高校课堂赋能,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人的发展,教师还应继续给予课堂积极沉默更多关注并不断探索,为未来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李姝霆.积极课堂沉默的价值确证与促进策略[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5,38(01):53-57.

[2]林文君,刘路路,任梓铭.BOPPPS-OBE 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课堂沉默成因分析及消解路径[J].高教论坛,2024(5).

[3]马琪冰, 许洁霞.高中历史课堂“ 积极沉默”现象合理性探析及应对策略[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08):11-15.

[4]乐星宇.课堂沉默: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38(11):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