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的中西音乐交流
李欣遥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一.宋元时期的中西音乐交流
中西方音乐交流成为宋元时期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西方音乐通过这样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本文将探讨宋元时期中西音乐交流的背景、途径、内容以及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宋代中西音乐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通过外国使臣、商人、宗教传教士等外来人员的交流,以及通过音乐剧场、宴会和寺庙等场所的演出和展示。这些途径为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如西方音乐通过正式演出形式进入到中国,在宴会上和寺庙中的演奏等。
元代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以意大利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士 JohnMongovino 的基督教音乐活动为代表。在它的传教活动中,组织中国的孩子们唱赞美诗是很重要的一环。可见,蒙高维诺以弘扬宗教为主旨的教会音乐教育活动。
二.明代利玛窦等人的音乐交流
国力强盛、文化兴旺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就是明代。与此同时,开始进入中国的还有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动。葡萄牙带来了对中国乐坛影响深远的大量西洋音乐、乐器和演奏技艺。中国与西方音乐在明代交流的历史背景,使这种交流有了条件,也有了机会。
明代中西音乐交流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葡萄牙传教士、 商人以及外交使节等西方人在中国的活动。葡萄牙传将西方教会音乐的知识和经验传播到中 国带来音乐文化的还有西方商人和外交使节。明代中西音乐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葡萄牙传教 通过教导 国人演奏乐器、传授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方式,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在各种社交场合,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也进行了融合和交流,相互影响。
明清两代,以迪诺里西为首的西方传相继来华,揭开了东传西乐、中传西乐的序幕。 西洋乐器、乐曲等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民歌也通过它们重新带回西方,出现了中西合璧、中西合璧的新局面,促进了音乐在中国和西方的传播与发展。
传是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传的代表人物就是迪诺里西。 1582 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利玛窦,1601 年赴北京拜见明朝万历皇帝,得以在北京设堂传教。迪诺里玛以博学聪慧,博采众长,在明清两代敲开中国基督教传播之门,深得官僚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基督教是音乐之教,歌唱之教。 音乐与基督教互为载体,在人类 2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相互促进。 基督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也是一个音乐性很强的宗教,很多深奥的、抽象的教义、宗教思想,在基督教传道的时候,往往会转化成一种方式,能够被广大的老百姓所接受,通过歌颂诗歌的形式传播出去。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与西方明清时期的传统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在中国发展了从明代到清代的教会,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大,也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中国。传以传教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有贡献的先进思想和技术。
翻译过《四书》、撰写过《利玛窦中国札记》的迪诺里西,不仅把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传播到中国, 而且把中国的历史、人文、社会状况介绍给西方。在《RIMATI 中国札记》中,RIMTI 对华语音乐的许多状况都有记录。如:“人(中国人)好嗜吃喝声色之乐,并有专书记载举琴之姿随时令而行,整年有舞乐之作,处事乐事之所……”
利玛窦在北京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传播学术,二是进行宗教传教。 他可能主要是以传播宗教为目标,一方面基督教依赖于音乐传教的独特性,以此来实现其传播和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地图的出现和海上航行的开展,西方的侵略活动逐渐增多,这也为传教事业提供了便利。 西方文化的强势传入与基督教音乐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研究文化的发展。 那时我国的音乐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只能被动接受,然后逐渐学习,最终发展出新的音乐形式。 那个时期,清朝正值稳定时期,国家富强。 尽管统治阶级内部曾经爆发过满汉之间较为严重的“三藩之乱”。 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曾经联合策划,由准噶尔的汗噶尔丹与俄罗斯勾结,试图分裂清帝国,并因此爆发战争。 此外,在东北边境还发生了反对沙俄南侵的边境战争………音乐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扭转这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等待威武、奢靡的局面。它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是任何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的。
三.清代音乐的中西交流
明末清初的音乐活动也出现了极为活跃的现象, 从它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 明清时期西方传人的活动除了前朝与朝鲜、日本、西亚、东南亚诸国的交流之外,西方传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在音乐交流方面,除了前朝与朝鲜、日本、西亚和东南亚诸国之间的交流之外,由于宗教活动频繁,西洋音乐也陆续传入中原,并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所以,西方传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西方世界的宗教信徒,但从欧洲文化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碰撞,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从西方的音乐到西方音乐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无论是西方乐器、理论、演奏等诸多方面,都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交融; 不仅如此,在宗教媒介下,西洋音乐在之后的岁月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这就是基督教音乐本土化。本文主要从基督教音乐在中国本土化的题材中,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基督教礼仪音乐的发展状况,期望对西方宗教礼仪音乐文化的丰富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对中国音乐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西方音乐的直接输入以建立乐队为主要方式,包括在 19 世纪末期由英国赫德所举办的乐队教习班, 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举办,建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西方乐队。 1895 年成立的这个班,乐器和曲谱都是英国伦敦订购的,最多的时候有 20 多个演奏员。 教习班经常在家里的各种应酬中演奏,有时还去皇宫演奏,影响力越来越大,它的训练方式和演奏活动不仅让很多中国人耳目一新, 而且为后来西方现代音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乐队。
总结起来,中西方音乐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音乐, 提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思路、新元素。它拓宽了中国音乐的视野,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风格。 供了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的机会,促使他们加强对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了解的同时,也为华语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西音 乐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在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与世界各国 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笑笑.明末清初基督教音乐本土化分析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8.
[2]王跃.明清时期的中西音乐交流——浅谈利玛窦对中国音乐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8,31(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