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孙民超
唐山市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人格、行为方式的形成期,即心理的萌发期。心理教育是塑造学生积极良好心理品质的“ 催化剂” ,是德育的“ 基石” 。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可以从源头培养学生们的情绪管理力、社会适应力和自我觉察力。在“ 三全育人” 视域下将心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有助于从整体上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以促进小学生德育系统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心理基础。德育本质上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情感等的教育。学生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更容易接受德育的行为规范、行为引导,减少心理矛盾、行为偏差,才能增强德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为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助力个体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的过渡阶段,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都在形成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通过认知教育、情绪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适应社会。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需要心理素质的支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树立正确社会关系,让德育教育真正对人进行全面的指导,不仅仅停留在行为层次,更深入到心理层次。
3.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实效的可持续性
德育教育容易出现形式化、短期化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德育的延续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学生情绪、压力、心理韧性的调节,直接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长远效果,当学生能够自我调整时能够自觉地接受德育,当社会出现问题时,他们遵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行为与心理共同成长,德育效果具备延续性和可靠性。
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策略
1.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融合模式中,一是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家庭、社会建立多层次的联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建设一支心理教师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构建学校课堂 + 社团+行为活动的三位一体系统。在家庭层面,通过家长培训及心理辅导手册等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心理健康素养。在社会层面,通过社区、机构、社会实践等渠道丰富学生心理体验、心理情意教育。搭建多层次的联动体系,实现教育内容、教育场景、教育主体的立体式联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目标的全覆盖、全周期实施和共育
2.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与德育指导
而学生个体间心理发展、性格品质、认知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融合模式下,个性化辅导不可或缺。教师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观摩、日常交流中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德育差异,从而制定教育方案,实现因材施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的发展。将心理引导和德育活动进行具体化的实践结合,如角色扮演,情绪控制锻炼,社会体验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将心理发展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3.创设心理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建设是融合型创建的重要载体。依托校园心理工作坊、德育主题实践课程、跨学科项目活动,将活动教育与日常教育活动有机融合。活动平台注重知识、能力、体验,获得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小组项目活动、公益实践类活动、情绪疏导类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德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活动平台建设使教育活动由理论走向实践,为立德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营造育人环境。
4.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
融合模式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模式。动态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心理状况、德育状况、活动参与状况等进行评价和反馈,可采取问卷调查法、活动观察法、学时记载法、活动日志记载法等方式进行统计,而且反馈的评价结果,不仅为个别指导提供依据,也为教育方式方法调整的依据,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制度,教师和家长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行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内容。动态评价与反馈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德育教育过程处于封闭状态,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模式,使融合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更科学有效。
三、结语
“ 三全育人” 视角下小学心理育德体系建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完善德育体系的关键一步,通过注重发挥心理育德的德育功能,多层面融入,个别疏导,平台助力,过程评价,实现心理育德与德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徐琼.谈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172-174.
[2] 钮纯羚.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J]. 新课程,2020,(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