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融合:以Python 教学为例
程家悦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050011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在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Python 编程语言因其入门简单、功能强大、应用场景广泛,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并为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依赖于抽象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信息技术的融入,尤其是通过 Python 编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可视化和动态模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 Python 绘制函数图像、模拟几何变换或生成数据图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运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模型构建,又借助编程手段实现问题的求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三)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科中许多高度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如极限、导数、概率等,仅通过文字和公式推导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通过 Python 编程,学生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代码实现和可视化结果。例如,利用 Python 模拟随机事件的概率分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率的意义,而非仅仅背诵公式。
三、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部分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尤其是对编程语言的了解较少,缺乏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信息技术教师虽然精通编程,但在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不足,难以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这种学科壁垒导致教学实践中的融合效果不理想。
(二)教材方面
目前高中数学教材和信息技术教材大多各自独立,缺乏系统性的融合与衔接。虽然部分教材会提及 Python 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但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未能形成完整的融合体系。教材内容的割裂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评价方面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单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跨学科能力的评价指标。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学科融合上,影响了融合教学的深入开展。
四、基于 Python 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策略
(一)利用 Python 进行数学实验教学
Python 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库和数据处理工具,非常适合用于数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 Python 编程实现数学概念的可视化和动态演示。
1. 函数图像绘制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其图像性质的理解往往较为抽象。通过 Python 的 matplotlib 和 numpy 库,学生可以轻松绘制各种函数图像,并通过调整参数观察图像的变化。例如,对于二次函数学生可以编写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quadratic_function(a, b, c, x):
"""计算二次函数值 y = ax² + bx + c"""
return a * x**2 + b * x + c
# 示例参数
a, b, c = 1, -3, 2 # y = x² -3x +2
# 生成x值范围
x = np.linspace(-10, 10, 400)
y = quadratic_function(a, b, c, x)
# 绘制图像
plt.figure(figsize=(8,6))
plt.plot(x, y, label=f'y = {a}x² + {b}x + {c}')
plt.axhline(0, color='black',linewidth=0.5)
plt.axvline(0, color='black',linewidth=0.5)
plt.title('Quadratic Function')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可以修改a,b,c参数来绘制不同的抛物线。运行后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函数图像,包含顶点、对称轴等特征。从而深化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2. 数列求和与模拟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求和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通过 Python 编程,学生可以编写简单的循环语句进行数列求和的模拟计算。例如,求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
n=int(input()) #输入项数
d=int(input()) #输入公差
sum=0
for i in range(n):
sum=sum+d*i
print(sum)
这种编程实践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还能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基于 Python 的数学模型构建与求解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Python 提供了强大的数值计算和数据分析工具,如 numpy、scipy 和 pandas 等,能够方便地实现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例如,线性规划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 Python 的 scipy 库中的 `linprog` 函数,学生可以轻松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例如,解决一个简单的资源分配问题:
```python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linprog
# 目标函数系数
c = [1, 2]
# 不等式约束系数矩阵
A = [[1, 1], [2, -1]]
# 不等式约束右侧值
b = [3, 2]
# 变量的边界
x_bounds = (0, None)
y_bounds = (0, None)
# 求解线性规划
result = linprog(c, A_ub=A, b_ub=b, bounds=[x_bounds, y_bounds])
print("Optimal value:", result.fun)
print("Variables:", result.x)
```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快速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借助 Python 实现算法优化与数学问题求解
在数学问题求解中,往往涉及大量的计算和复杂的算法。Python 编程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矩阵运算中,使用 numpy 库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 定义两个矩阵
A = np.array([[1, 2], [3, 4]])
B = np.array([[5, 6], [7, 8]])
# 矩阵乘法
C = np.dot(A, B)
print("Matrix Multiplication Result:\n", C)
```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问题的求解原理,还能掌握高效的计算工具,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五、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数学实验 - 数列与程序设计
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编写 Python 程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 \( n \) 项,并观察其规律。学生通过编写递归和迭代两种实现方式,对比效率,从而理解递归算法的优缺点。
```python
# 递归实现
def fibonacci_recursive(n):
if n <= 1:
return n
return fibonacci_recursive(n-1) + fibonacci_recursive(n-2)
# 迭代实现
def fibonacci_iterative(n):
fib = [0, 1]
for i in range(2, n+1):
fib.append(fib[i-1] + fib[i-2])
return fib[:n+1]
n = 10
print("Fibonacci Sequence (Recursive):", [fibonacci_recursive(i) for i in range(n)])
print("Fibonacci Sequence (Iterative):", fibonacci_iterative(n))
```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列的知识,还通过编程实践培养了算法思维和编程能力。
六、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 Python 教学为依托,通过数学实验、模型构建、算法优化等多形式的融合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以推动这种融合教学的深入发展。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王建军. Python 编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技术研究, 2022 (03): 45 - 48.
[4] 李明.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5] 马志平. Python 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M]. 科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