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王剑

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邮编;730600

体育教学的时代价值:不止于“运动”,更是“育人”根基。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体育教学早已跳出“跑跑步、做做操”的传统认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育人载体”。对于(以下简称“靖远附小”)这类县域小学而言,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团队精神与乡土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

一、资源整合:激活“内生资源”,弥补硬件与师资短板

面对资源短缺,县域小学的核心思路是“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本土资源”,而非一味“等靠要”。在硬件方面,靖远附小采取“分时段利用+本土化改造”的策略:将有限的塑胶跑道、乒乓球台按年级划分使用时段,确保每个班级都有固定活动时间;同时,利用县域丰富的“自然材料”自制体育器材——组织学生用玉米芯做沙包、用废旧轮胎做“平衡木”、用麻绳做跳绳,既解决了器材短缺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此外,学校还与当地社区合作,借用社区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开展教学活动,拓展了体育教学空间。

在师资方面,重点破解“专职教师不足”与“专业能力薄弱”问题。一方面,推行“体育教师+兼职教师+校外辅导员”的“三维师资模式”;另一方面,搭建“本土化教研平台”:与县域内其他小学组建“体育教研联盟”、利用“线上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体育教学视频,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二、理念革新:以“趣味化+生活化”重构体育课堂

要改变“安全优先”导致的课堂僵化,关键是让体育教学“有趣、有用”,让学生在“快乐运动”中自然规避风险。靖远附小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推动理念革新。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本土化与生活化”。结合靖远县“黄河文化”与“农耕文化”特色,开发了“黄河腰鼓”“农耕游戏”等校本体育课程:“黄河腰鼓”课程中,教师将腰鼓的基本动作与跑步、跳跃结合,编成“腰鼓健身操”,学生在鼓点节奏中既锻炼了协调性,又感受了家乡文化;“农耕游戏”课程则还原了“插秧”“收割”等农耕场景,将其设计为“模拟插秧接力赛”“搬运粮食障碍跑”等游戏。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体育课堂不再“枯燥”,学生参与热情显著提升——今年春季学期,学生“喜欢体育课”的比例从32%提升至 68% 。

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游戏化教学”。将体育技能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技能:教“立定跳远”时,设计“青蛙跳荷叶”游戏,用粉笔画出“荷叶”,学生扮演“青蛙”跳过“荷叶”,既掌握了跳远技巧,又充满趣味;教“跑步”时,开展“接力寻宝”游戏,在操场各处放置“宝藏”(如卡片、小文具),学生分组接力跑步寻找,既提升了跑步速度,又培养了团队协作。

三、评价改革:构建“过程+多元”的体育评价体系

1.体能评价:分层达标,关注进步

不再使用“统一标准”评价体能,而是根据学生初始体能水平,将其分为“基础组”“提升组”“优秀组”,为每组制定不同的达标目标。例如,50 米跑评价中,“基础组”目标是“比初始成绩快0.5 秒”,“提升组”目标是“达到年级平均水平”,“优秀组”目标是“超过年级平均水平 0.3ℏψ′′ 。只要学生实现“个人目标”,即可获得“体能进步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技能评价:项目自选,注重应用

允许学生从“跳绳、足球、乒乓球、黄河腰鼓”等项目中,自选1-2 项作为技能评价内容,重点考察“技能应用能力”而非“动作标准度”。例如,足球技能评价中,不要求学生“精准传球”,而是考察“能否在小组对抗中完成一次传球”;黄河腰鼓评价中,考察“能否跟随鼓点完成一套简单动作”。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差异,也让技能评价更贴近“实际运动场景”。

3.态度与参与评价:过程记录,综合考量

采用“体育成长手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每周记录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帮助同学”等情况;学生每月填写“体育反思”,分享自己的运动感受与收获;家长每学期反馈学生“课外运动情况”。最终,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给出“态度与参与”的综合等级,引导学生重视“运动过程”而非“单一结果”。

通过评价改革,靖远附小的体育教学氛围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怕上体育课”的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运动;体能较弱的学生,也因“进步奖”的激励,逐渐养成了锻炼习惯。今年上半年,学校学生的近视率较去年下降 2.1% ,耐力素质达标率提升 5.3% ,评价改革的“育人效果”逐步显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县域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归根结底,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对于县域学生而言,一堂优质的体育课,不仅能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正是体育教学给予县域学生最宝贵的“成长礼物”,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