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内部专利管理体系完善方案构建研究

作者

高雅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当前企业专利建设面临的情况是,世界经济竞争逐渐转移到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知识产权。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结晶,对技术的转化起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目前所形成的建设体系仅仅是在专利的申请、授权及维护这一事务性工作上开展的,呈被动跟进、彼此孤立状态,不能为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实际工作服务。这种被动保守的工作模式,使企业专利建设不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而也不能对企业市场目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甚至带来侵权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1.企业专利管理体系的内涵与现状剖析

专利管理模式实质上并不是“专利工作”这一职能部门,而是关乎企业价值创造这一活动内涵的管理活动,不仅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也是企业的专利资源管理全过程,包括专利战略制定、创新资源开发、评估,专利挖掘、布局、申请、维持、运用和防控等整个过程的管理活动[1]。一个完善的专利管理系统,是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雷达”和“盾牌”。而从当下企业的实务看,过分局限地把企业专利作为公司研发中心工作的一部分,或者法务部门的防御性保护功能,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捕获、市场的培育与保护,大量“抽屉专利”就此闲置,缺乏对市场的防护和有效的支撑,丧失对经济价值的实际意义。大量企业的投入,换取的只是一堆堆专利的表象,专利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正相关性被弱化,无法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2]。

2.企业内部专利管理体系完善方案的具体构

2.1 确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专利策略

当前企业专利工作的核心症结在于其方向感的缺失,研发与法务的日常工作,由于缺乏来自企业最高层面的统一战略指引,导致专利产出与市场目标、产品规划严重脱节。大量的专利资产无法有效保护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或是为计划进入的新兴市场铺平道路,这种投入与产出的错位,根源在于专利工作未能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确保专利策略的制定源于企业的商业蓝图,明确知识产权在企业竞争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用于市场进攻、业务防御还是价值变现[3]。

要做到上述战略对齐,需要打破部门壁垒的层级制定和执行机制。具体是设立由高层管理者、技术专家、市场专家、法务专家组成的“专利审议会”,其功能不单是通过投票对技术立项提案打勾盖章,而是侧重从商业模式价值、战略耦合性方面考虑对每个专利项目的投资;比如,审议专利提案是否能够保护下代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如何规避竞争对手、哪些是必须要保护和哪些是可以通过对手规避的专利等,将大政方针转换成具体的专利布局政策,让每一项专利都具有确定性的商业模式目标。

2.2 优化全生命周期的专利管理流程

首先,大多数企业的专利过程表现为明显的断链、单链,从发明披露开始、到证书归档结束,环节间缺失闭环的信息反哺和动态的价值评估。这些流水线一般的操作方式,使专利在寿命期内始终是一块沉睡的“资本”,企业除按时支付年费外,并对这个“资本”的商业价值和风险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管理。唤醒这个“资本”,就要把管理手杖的触角延伸到专利的全寿命周期内,从研发前期的专利情报分析开始,到发明挖掘阶段的深度访谈和组合布局,再到授权后的动态管理,构成一个连贯的价值链条。

专利授权成功其实标志着实现专利价值的新的开始,应将企业专利授权管理放在专利资产运营平台的一个新的阶段,与管理退出式不同,企业应 制度,从专利与企业业务的相关度、专利技术水平等角度将专利资产 利许可”和“应清理”四类资产,根据资产类型不同,分别采用不 利要密切跟踪,对待发展应用的专利要密切关注,对能许可应 专利及时清理退出,节省资本成本。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对静态专利库的动态调整,使其成为动态的、能够实现不断增值的专利资产池。

2.3 构建专业化的组织与人才队伍

很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组织能力和人才配备出了问题。把知识产权工作交给法律部门的独立业务单元,必然会使得其远离企业和技术创新、商业运营。不懂专利的研发人员、不会用专利的市场人员,造成企业持有的专利知识产权“利剑 无用武之地。解决这个问题,要形成一种中央加地方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即在设立专门中央知识产权部门的同时,在每个业务部门设置或派驻“知识产权接口人”。

笔者一般由技术人员和研发骨干组成,在培训之后担任连接业务与法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纽带。可以凭借业务角度来阐述专利需求,凭借技术理解来 利的创新源, 进而消除内部分割。另外,还要制定以专利质量和对商业模式形成的价值来确立考核激 利发明数量再多、再多,最终也没有用处,仅作为考核结果。应建立相 销 专利技术转让、诉讼赢诉等作为挂钩激励标准。即吸引所有参与人员积极开展高质 保护,为企 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管理提供持久的引擎。

3.结束语

作为系统的工程,规范企业内部专利管理体系决不能仅仅是拼拼凑凑修修补补,更不能仅仅是流程再设计,它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组织思维上的变革。本文的构建路径从顶层设计、流程构建到专业化队伍打造只是系统性思维的参考框架,在实践中,企业内部专利管理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朝晖,丁明珠,谢薇."走出去"视角下中国企业专利商业化策略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以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3(2):71-81.

[2]祝建辉,宁昊天.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专利质量的影响--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0):159-166.

[3]于睿虬.企业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3(29):0159-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