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优化与实践
万本建 朱勋国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650041
一、引言
高海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成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然而,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点,给混凝土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混凝土在浇筑与硬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会引起体积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易产生温度应力,若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导致裂缝产生。这些裂缝不仅影响水利枢纽工程的外观质量,还会降低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抗渗性,威胁工程的安全运行。因此,研究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优化与实践,对保障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施工面临的问题
2.1 温度变化剧烈
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可达 15-25‰ ,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夜间气温骤降,使得混凝土内外温差急剧增大。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增加了温度裂缝产生的风险。此外,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缓慢,强度增长受到影响,同时低温环境还可能导致混凝土冻害问题。
2.2 材料性能受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含气量会发生变化,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同时,低温环境下,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减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长,早期强度发展缓慢。而且,骨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能也会发生改变,如热膨胀系数变化等,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2.3 施工工艺复杂
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传统的混凝土施工工艺难以满足温控要求。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热量散失过快、坍落度损失大等问题;在浇筑过程中,因气温低、风速大,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快,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在养护过程中,常规的养护方法难以保证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硬化。
2.4 质量控制难度大
高海拔地区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质量检测设备和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导致对混凝土温度、强度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难度较大。同时,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多,难以保证施工工艺的严格执行,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
三、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3.1 优化温控技术方案
3.1.1 温度监测与预测
在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施工中,构建精细化的温度监测系统是温控的基础。温度传感器的布设需遵循重点监测与全面覆盖原则,对于大坝坝体、闸墩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其中心、表面及不同分层处合理埋设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或热电偶式传感器。例如,在厚度超过 3 米的混凝土坝体中,每隔 1-1.5 米分层布置传感器,每层传感器间距控制在 3-5米,确保能准确捕捉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变化。采集系统需具备实时数据传输功能,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温度数据同步至监控中心,利用专业软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则为温控决策提供科学预判。借助 ANSYS、Mida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高海拔地区气象数据(如太阳辐射强度、昼夜气温波动曲线)、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及施工工艺(浇筑速度、分层厚度),构建三维温度场模型。模拟混凝土从浇筑到硬化全过程的温度变化,预测不同时段、不同部位的温度峰值与温降趋势。
3.1.2 温控指标优化
高海拔地区特殊气候决定了温控指标需因地制宜优化。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在 5-12% ,是基于对水泥水化热规律与低温环境的综合考量。当浇筑温度过高,水化反应加速,内部温升过快易形成温差裂缝;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混凝土受冻或凝结异常。实际施工中,可通过骨料预冷(如风冷、水冷)、调整混凝土出机温度、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浇筑等措施实现精准控制。
对于混凝土内外温差与温降速率指标,以 20-25∘C 和 2-3∘C/d 为限值,是为了平衡混凝土内部应力与结构安全。在工程实践中,采用循环冷却水管降低内部温度,通过调节冷却水流量与水温,结合表面保温措施(覆盖保温被、喷涂保温材料)缩小内外温差。同时,利用温度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温控措施,如当监测到温降速率超过 3% 时,及时加强表面保温或减缓冷却水管通水速度,确保混凝土在可控温降条件下硬化,有效抑制温度裂缝的产生。
3.2 改进材料选择与配比
3.2.1 水泥选择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如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等。这些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较少,可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升。同时,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水泥用量,采用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如粉煤灰、矿渣粉等,不仅能降低水化热,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
3.2.2 骨料处理与选择
对骨料进行预冷处理,降低骨料温度,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在骨料选择上,优先选用热膨胀系数小、坚固性好的骨料,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体积变形。同时,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保证骨料质量。
3.2.3 外加剂应用
合理使用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等。高效减水剂可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缓凝剂可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避免因气温低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缓慢;引气剂可引入微小气泡,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
3.3 优化施工工艺
3.3.1 混凝土运输与浇筑
优化混凝土运输方案,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运输设备,如保温罐车,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遮阳、防风等措施,减少混凝土的热量散失和坍落度损失。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选择气温相对稳定的时段进行,避免在高温时段或大风天气下浇筑。采用薄层浇筑、阶梯推进的方式,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 30-50 厘米,加快混凝土散热。
3.3.2 混凝土养护
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采用综合养护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保温板等,减少热量散失。同时,采用洒水养护、喷雾养护等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满足混凝土水化反应的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可采用暖棚法、电热法等加热养护方式,保证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硬化。
四、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施工实践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以某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海拔 3500 米以上,年平均气温-
,昼夜温差达 20% 以上。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溢洪道、引水隧洞等,混凝土浇筑总量达 50 万立方米。
五、结论
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的优化与实践,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温控施工面临的问题,从温控技术方案优化、材料选择与配比改进、施工工艺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风险,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在今后高海拔地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混凝土温控施工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勇,王军.高海拔地区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研究与实践[J].水力发电学报,2023,42(06):112-122.
[2]孙强,刘伟,陈刚.高海拔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22(10):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