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宁国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倪敏

宁国市委党校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高 质 量 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宁 国 市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2024 年宁国市共有规上限上文化企业24 家,资产总计11.0 亿元,营业收入10.5 亿元,利润总额6179.6 万元。宁国市共有2 家企业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安徽金太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宁国市兴宏标本工艺有限公司。

(二)文化产业工作开展情况

1、加大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政策引领强支撑。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的宁国行动方案》,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创新、融资、用工等多维度构建政策支撑体系,2023 年为文化企业兑现奖扶资金450 余万元。2024 年拨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涉及部分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和项目。其中宁国扬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爱国主义研学教育基地项目获3.93 万元,安徽山水画廊休闲旅游有限公司的宁国唐古湾旅游综合体项目获3.15 万元等,共计293.95 万元 。二是外引内培强根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文化产业招商,2024 年成功招引13 个项目,其中8 个已备案或签约。协同多部门帮扶宝力科技、宁昌包装等重点规上企业,助力其产值均超亿元。开展梯度培育,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目前已有6家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国企参与促发展。宁国市乡村振兴投资集团与其他企业合作,成立宁国港口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成功入规;江南龙门滑雪场项目投产,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 3000 人次,春节假期综合营收超 1000 万元。

2、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整合有限资源,搭建基础文化平台。改造河沥老街,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1 家文化企业入驻,并举办多场文化活动。引入社会力量,拓展文化平台功能。打造华贝城市广场文化楼宇经济,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设非遗工坊等,实现文化市场化运作。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平台。建设宣石博物馆,馆内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于一体,开展各类主题参观活动,打造研学游,吸引众多师生体验。

3、大力创新业态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线上文化展览,运用全景展示技术举办宁国市博物馆十大馆藏精品文物展等10 余场展览,吸引20 余万人次线上参观;着重培育数字创意内容生产,鼓励企业开展短视频拍摄、网络文学创作等业务,培育10 余家专注数字创意内容 的企业。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在景区植入文化新业态,开发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红杉林、葛洪仙居、宁国市党史教育基地板桥教学点等10 余处特色文旅点位。推出文化消费新场景。发 遗+旅游+研学”模式,打造云梯畲族乡“吃喝玩乐购”、千年龙窑展示馆等特色文化消费场所,接待游客200 余万人次,推出系列主题文创产品。

二、宁 国 市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文化产业在全市占比低。截至24 年底,全市共有规上企业522 家,其中文化类规上企业24 家,占比 4.6% 。且全市文化企业产值较低,2024 年仅2 家企业年产值过亿,产业结构与效益有待优化。文化产业规模总体处于弱、小、散的状态, 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文化旅游项目存在游客以当地人为主,外地游客较少的情况,消费群体相对狭窄,如小溪口历史文化老街,客流量中外地游客占比低,整体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

(二)产业融合度不高。宁国市传统文化产业占比较大,(全市24 家规上限上文化企业均为传统型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如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的融合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中,如河沥溪老街,未充分挖掘老字号以及“凤家大屋”等重要老街元素,人文内涵展现不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也停留在表象,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和阐释欠缺。

(三)新型产业发展欠缺。当前,宁国市各类文化单位主要以广告业、印刷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而影视制作、软件开发、创意动漫、网络传媒等高附加值的新型文化产业则较为薄弱。截至24 年底,全市仅有10 余家新型文化企业,且都为小微型企业。

(四)缺乏文产类奖扶政策。目前宁国市无文化产业专项奖扶政策,在招商引资方面没有优势,对企业注册为文化企业或转化为文化类企业缺乏吸引力。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无论是革命遗迹的修复、纪念馆的建设与维护,还是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部分乡村和景点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

(五)专业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也缺少优秀的讲解员、有创意的策划人员等,难以设计出新颖有趣的文化活动,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

三、推进宁 国 市 文 化 产 业 高 质 量 发 展 路径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挖掘宁国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畲族民俗、千年龙窑、皖南花鼓戏等非遗项目。以这些特色文化为核心,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对文化创意、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投入,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平衡传统与新兴文化产业占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以宁国市千年龙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例,实现千年龙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从加强品牌建设、拓展产业形态、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着手。(1)强化品牌塑造与宣传:利用“世界最长的活态柴烧龙窑”这一品牌,制作高质量的宣传纪录片,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播放。持续举办龙窑文化节、陶瓷设计大赛等活动,吸引国内外关注,提升品牌知名度 ;(2)拓展文化产业形态:丰富“龙窑+旅游”模式,开发龙窑主题民宿,让游客深度体验龙窑文化。推出“龙窑+摄影”“龙窑+写生”等特色项目,打造摄影写生基地,吸引艺术爱好者。还可结合节庆,举办龙窑主题庙会,融入民俗表演、传统小吃等元素,增强游客参与感 ;(3)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创新产品研发,推动龙窑产品从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向艺术陶瓷、高端定制陶瓷转变。支持陶瓷企业与高校、设计机构合作,开发具有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 ,如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的陶瓷工艺品、文具等 。

(二)提升产业融合度 加强“文化+旅游”融合,持续推进“皖南川藏线”整体提升工程,完善沿线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体育”融合,举办各类高规格赛事,如“皖美山水”骑行赛、安徽省龙舟公开赛等,实现“赛事+文旅”深度融合。还可探索“文化+农业”模式,结合宁国市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举办文化节,发展乡村旅游 。如宁国市青龙湾度假旅游中心,可通过举办赛事、开发体验项目、打造品牌等措施,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激发产业潜力与活力:一是丰富赛事活动,继续举办如长三角公开水域游泳竞速赛、“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等现有赛事,提升赛事规格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专业选手和爱好者参与。同时,引入马拉松、山地越野赛等热门赛事,打造赛事品牌,以赛促旅,带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整合赛事活动和体验项目,打造统一的体育文化品牌,如“青龙湾体育文化季”,集中推出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借助央级媒体及网络平台,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利用优秀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小镇。积极推动打造千年龙窑小镇、云梯畲族风情小镇、南极山核桃小镇、中德智造小镇、港口特色应用陶瓷产业园。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尤其要加强特色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搭建与现有企业的深度沟通平台,坚持以商引商。鼓励中鼎、保隆等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吸引上下游关联文化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开展产业链招商,聚焦影视制作、创意动漫、网络传媒等高附加值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锁定行业领军企业与头部企业,依托我市现有文化产业基础,吸引产业链核心企业入驻。依托红杉林、青龙湾、皖南川藏线等网红景点,吸引影视制作公司来我市设立取景地,拍摄电影电视。发挥文联、作协的主动性,鼓励市青年文学家瞄准网络文学进行创作生产。搭建平台,吸引正能量网红来宁国市设立工作室,开展网络直播,提升宁国知名度。

(四)推动新型文化产业发展 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或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企业,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如虚拟非遗体验、数字文旅项目等。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举办文创设计大赛,激发创意人才活 将创意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龙窑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利用VR、 AR 技 发龙窑虚拟体验项目,让游客在线上也能感受龙窑烧制过程。加强与周边产业联动,将龙窑文化产业与宁国的山核桃文化、畲族文化等相结合,打造综合性文化旅游线路,实现协同发展 。

(五)完善文化类奖扶政策 政府应制定并出台专门的文化产业奖扶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优秀的文化企业、项目和个人进行奖励资助。例如,对新认定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对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研发项目提供补贴。同时,出台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政策,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投身宁国市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吸引计划,为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薪酬补贴、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培训课程,培养本土文化产业人才。此外,鼓励设立文化产业名家工作室,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 。如为推动千年龙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大力邀请业内名家来宁设立工作室,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培养本土人才。与更多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设相关课程或培训班,培养龙窑制陶、陶瓷设计等专业人才。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陶瓷人才落户宁国 。